第178部分(第2/4 页)
晋陕的商人找上门,生意已经渐渐的上了轨道。
回想龙昌商号的分布的地址,现在也就是京城附近和张家口,这一已经让龙昌商号很惹眼了。看来从现在看是要低调一点了,慢慢的增加人手,慢慢的渗透。
闭上眼睛想了想,天启皇帝慢慢的陷入了沉思。一边的王承恩看到这一幕,便躬着身子退了出去,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他自然是有经验的。
凤阳府,灵璧县,县衙。
坐在大厅里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河道钦差左良玉,另外一个是朝廷派来的赈灾钦差袁应泰。至于凤阳知府已经回去了,灾情已经稳定了下来,府里还有很多事情他不能总呆在这里。
赈灾的事情下有灵璧知县,上有两位钦差,他在这里也没什么作为。
“左大人,你那里有什么情况吗?”看了一眼左光斗,袁应泰沉声问道。对于左光斗他是知道的,自己调任京城的时候,左光斗去的辽东。只是袁应泰也没想到,这位这么快就回来。不过天启皇帝器重左光斗是所有人都知道的,袁应泰心里也明白。
看了一眼袁应泰,左光斗沉声说道:“袁大人,本官这边已经考察的差不多了,原来的河道那边没什么问题。因为有原本的河道淤积,如果好好收拾一下都是上好的良田。本官大概看了一下,大概有五万亩左右,应该够弥补被淹百姓的田地了。”
听了左光斗的话,袁应泰缓缓的点了点头,显然是非常满意的。其实一开始袁应泰对左光斗颇为不以为然,他是非常有能力的人,不过在他看来左光斗就是本事平平了。
不过经过这几天的相处,袁应泰对左光斗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左光斗无论是治理河道,或者是对百姓对为官的见解,袁应泰都觉得和自己很合得来。
沉吟了一下,袁应泰沉声说道:“既然这样那我们就上书皇上吧!这边赈灾的事情安排下去,我们要抓紧的是新的河道以及两侧的河提。”
左光斗也赞同的点了点头,经过几年的考察,两个人都发现其实灾情并没有看上去那么严重。不过县城被淹了,以后重建或许很麻烦,不过相比于治河这些都交给地方官去头疼吧!
两个人有研究了一下细节,反复斟酌之后,袁应泰执笔,左光斗署名,这样一份奏折便写好了。
通政司位于紫禁城的东门外,这是一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衙门,可是也没人敢小瞧这个地方。通政司是大明朝文武官员必须知道的一个衙门,这里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俗称银台。
一匹快马来到通政司的门口,拉住马匹之后,这个人迅速的翻身下马。将马匹交给了看门的人之后,便大步的向里面走去。看门的见这个人穿的辽东的军服,便没有阻拦。
通政司和其他的衙门不同,其他的衙门或许需要门敬什么的,不然门子也会为难你,可是通政司却不同。无路是什么样的门子,没有人敢这样做。来到通政司的人,全都是向上递折子,谁知道哪个是重要的。如果因为门子耽误了大事,门子是吃罪不起的。
刚刚来的那个人一看就是辽东来人,这样的人谁知道带着什么消息,如果是辽东军情,谁拦住,谁死!
“这位大人,这是辽东督师熊廷弼大人的奏折,非常的重要,请尽快转成内阁!”士卒来到一个知事的身边,恭敬的施了一礼,将一份奏折交给了对方。
慎重的接过奏折,知事面容严肃的说道:“放心,等一下便送去!”辽东督师的折子没有人敢耽误,哪怕是通政司的通政使,更不要说一个小小的八品知事。
通政司距离内阁并不远,只要进了紫禁城的东门就能看到内阁值事房。知事拿着奏折快步的走进内阁,不过头却不敢左右看,因为站岗的大汉将军全都盯着他。
快步的走到刘一璟的身边,韩旷左右看了看,见没人注意自己,在刘一璟耳边小声的说道:“刘公,这里有一份奏折你看看!”
见韩旷神情严肃,刘一璟就是一愣,平日了大家都是各自票拟奏折,只有遇到拿不准的奏折才会交给自己看。不过也没有韩旷如此这般谨慎,接过奏折之后,刘一璟缓缓的打开观看。
很快刘一璟的手便开始颤抖,额头上也出现了细密的汗珠,良久刘一璟才将奏折放下。看了一眼韩旷,刘一璟苦笑则说道:“这个熊廷弼真是不老实,这又是一件大事情了。”
韩旷则是冷冷的哼了一声,颇为不屑的说道:“读圣贤书,行事确如莽夫,圣人的脸都被他丢尽了。”
刘一璟微微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