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3/4 页)
。骑兵赵承绶军退至朔县、神池方面,警戒雁门、宁武西翼。原由陈长捷第72师及于镇河新编独立第4旅,分别经雁门关、虎峪口撤至雁门山南的代县,予以新的第61军番号,由陈长捷任军长。
此时,日军第5师团陷广灵后,续向灵丘、浑源进攻,正同第73师等部激战。为防日军攻占平型关,切断雁门关的后路,阎锡山急调雁门关附近的孟宪吉独立第8旅驰赴平型关,增援第73师;另调第6集团军副总司令孙楚至大营,指挥高桂滋第17军、第73师以及第33军的独立第3、第8两个旅,在平型关南北的既设阵地阻敌。
与此同时,日军也积极部署新的作战方案,决定采用两路分进合击的“钳形”迂回战术,即以第5师团约万余兵力为主攻,以察哈尔兵团亦约万余人为助攻。主攻方向的作战任务是,首先攻占平型关,抢夺南下通路——滹沱河河谷,继而以迂回战术,直扑忻县,夺取恒山之战略中枢,图将该地区中国军队聚而歼之,然后乘胜南下直取太原。
恒山山脉处于晋、察、绥3省交界地带,横亘于晋北中部,山势雄伟,诸峰矗立,有平型关、雁门关等要隘,内长城蜿蜒其上,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它的正面——雁门山,纵深达30公里,岗峦叠嶂,山势陡峻,易守难攻,是著名的古战场。而它的东侧却是宽10至30公里的滹沱河河谷,卧在恒山脚下。在军事地理上这条川道是恒山山脉的战役走廊。这条走廊握于我手,不但保障了恒山守军的战役机动,而且结成了连接五台山的纽带,加强了战略主动地位。反之,如果丧失了这条走廊,恒山山脉东麓(中、南段)的宽大正面则暴露无余,那么,驻守该地区的各军将陷于被禁锢的地位。由此可见,恒山既是晋北的第二道天然屏障,又是第二战区的战略支点或战略中枢地带。
正因恒山有如此之重要地位,阎锡山在长期军阀混战中依托恒山山脉,建有“永备”火力点和野战工事,构成一道比较坚固的内长城防线。在晋北一线失利的情况下,退守此防线,可以利用有利的地形和既设工事,有效地阻击日军的进攻,以确保太原及山西腹地。
9月15日,汤恩伯奉命调往第一战区,阎锡山即令第6集团军副总司令孙楚接替广灵方面作战;并令傅作义将第35军防务交由独立第7旅附新编第3团接替,该军作为预备队集结于阳明堡附近待命。同时,针对日军两路分进的战术,阎锡山又调整部署,将内长城防线分为左右两个地区:以杨爱源为右地区总司令,孙楚为副总司令,辖第33军、第17军;傅作义为左地区总司令,辖第61军、第34军、第35军、第19军;以第71师及第72师为预备军。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整军抗战(20)
9月中旬末,阎锡山在岭口召开军长以上人员参加的军事会议,研讨作战方案。会上,他根据1927年参加北伐时与奉军大战于灵丘、繁峙间的战例,提出了把日军放进平型关以内进行围歼的计划。即以逐次抵抗的方式,诱敌深入到砂河以西地区,然后从恒山、五台山两方面发动钳击,并截断平型关要隘,会歼日军于滹沱河上游砂河——大营间的盆地里。阎锡山称之为“口袋阵”,要“把敌人放进口袋里,给以狠狠的打击!”其具体部署为:
平型关方面:以孙楚第33军两个旅(独立第3、第8旅)及从广灵退守的第73师,在关正面排列阻击;高桂滋第17军在关北侧的团城口一线占领阵地。其任务是先依险要地势阻击,予敌以伤杀,然后主动向南经大营、砂河移至五台山,作为南机动兵团,待机出击。总指挥为孙楚,指挥所设于大营。以上兵力计3个师又2个旅。
茹越口方面:以杨澄源第34军第101师和梁鉴堂第203旅,分守北楼口、大小石口、茹越口间的已设阵地,重点防守繁峙北的茹越口。并从太原调姜玉贞第196旅至繁峙以北地区,归入第34军序列。第2预备军置于繁峙待机。以上兵力计2个师又3个旅。
刘茂恩第15军设防于恒山外侧。
雁门关方面:以王靖国第19军(3个旅),东连第34军,扼守五斗山、马兰口、虎峪口、水岭口至阳方口间的阵地,重点防守代县与雁门关间。该军所属的陈长捷第72师和于镇河新编独立第4旅编为第1预备军,置雁门关南代县。以上兵力计1个师又4个旅。
阳方口方面:由傅作义第35军(两旅两团),配属第61军之马延守独立第7旅负责。第35军于宁武集结后,向代县东进,适时进出于繁峙以北的恒山方面,与刘茂恩军组成北机动兵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