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部分(第3/4 页)
早就融入了这个世界,却又在这个世界中坚守自我。她做事总是如行云流水般,人也淡然如水,完全让人挑不出毛病。
田桑桑乐得自在。
窗外有淡淡的鸟鸣,关鲲凌敛了敛眸,忽然轻声道:“桑桑。”
田桑桑含笑:“嗯?”
她照旧剥菱角,盯着手里的菱角,“江大哥要去前线了。”
前线,意味着战争,意味着危险。
田桑桑以为江景怀回部队了。自从搬出他家后也很少听到他的消息,更是很少和他的家人接触。
心突然跳了一下,她很平静地问:“哪个前线?”
关鲲凌道:“是边境小国。”又说了那个国家的名字。
田桑桑的脸色忽的凝重了起来,“你说yn?”
关鲲凌轻点头,不太明白她这突然紧张的样子。似乎不是为了江大哥而紧张,更多的是因为听到了那个国家的名字而紧张。
yn、yn!现在是1981年,国家其实还不是很稳定的。单说国际局势,从来就没有真正和平过。都是缓和与动荡并存,局部战争一直存在。
最近报纸上也有刊登,但为了稳定民心,都是报喜不报忧的。
然而,田桑桑清楚地记得,这十余年间,边境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到了九十年代的时候,才有所缓和。更可笑的是,我们堂堂一个大国,经常中了一些小国的招。就像这几年的战争,在后世挺著名的。
虽然挺著名,然而历史书上并没怎么说明。她曾听老师说过一些,真的是伤亡惨重。后来上了大学,她也自己在图书馆里找了一些关于那段时期的书籍来看,但少之又少,几乎要被人给遗忘了的战争,相关文献都没怎么记载。
虽然有些小说里会提到这段时间,然而这类小说也不多。她那时比较喜欢一个作家,就是严歌苓。她看过她的几部小说,上学时还特喜欢将她写的名句应用到议论文里。在她的学生时代,严歌苓、张晓风、季羡林、林清玄等人写的名句,她都喜欢引用。严歌苓有一部小说《芳华》,便是有提到那个时期。
440 送君从此去(感谢上月月票490)
田桑桑不吃菱角了,抿了抿唇:“他什么时候去?还是已经去了?”
关鲲凌摇首,看着她眸子里有着星星点点的欣喜:“还未去。明天动身。”
“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她一顿:“江大哥与我有救命之恩。”
她以前也是这么说过,至于是哪次,田桑桑没想问。
“你与他也有救命之恩,当初你救了言言。”
关鲲凌道:“所以我和你们有了羁绊。”
田桑桑不置可否:“他们都说,你长得像他妹妹。”
关鲲凌静然垂眸:“但我不是。”又瞧她一眼:“你会去送他吗?”
田桑桑犹豫,到底沉重地点点头:“嗯。”
之前,看过报纸,她还没怎么想起来。但现在听说江景怀要去,她便是想起来了。她并非一个狠心的人,这次的前线有多危险她一清二楚。既然知道未来的走向,本着一颗爱国的心,她就应该做点什么。
会不会将牺牲缩小到最小她不知道,她知道的是她做了,她就问心无愧了。当年多少英魂葬送在异国的战场,那些都是我们的祖辈,他们连尸体都运不回来。
相信只要做为一个正常人,看到同胞们的遭遇,都无法不动容。那什么政治军事,都与她无关,她无权干涉也不想干涉,她只是平凡人,也无意去改变世界局势。她要做的只是,救祖国的同胞。
那是场胜利的战胜,以多胜少,但是死伤惨重。后世总结起那场战争,并不轻松,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很多原因造成。
首先,以前的军队或多或少存在一个特点。他们盲目向前冲,不惜使用人海战术,仗着自己人多,用**来为后边的同伴争取突击的机会。但其实,除非到特别需要的时候,不然可以不必如此。只要有一个好的指挥官,一个好的战略战术,都可以将牺牲降低。
其次,我军并非在自家作战,而是深入别人的内地。由于对别人的地形不太熟悉,导致伤亡惨重。我们缺少在丛林、山地和夜间作战的经验,也忽视了对方和我们不同的气候特点。本来以为动动手指就能将对方击退的,却没想到对方够狠,弄得两败俱伤。
然后,我军已有二十多年没打过战了,对方却是一直在打战,很多的战术还是我们教给他们的,最后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