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回:赵鼎战和搞平衡 王庶忠烈忤帝意(第2/3 页)
鬼神,为之愤怒,只要是能说话的人类,谁不痛心呢!陛下抱负无穷之悲,将见不共戴天之仇,如果同意和谈会见,那么将何以为心,又何以为容,也何以为说?愿陛下以宗社之重,宜自兢畏,思考商高宗不言之意,不要接见异域之臣,只让赵鼎与大臣们认真商量一下,就足以彰显陛下孝思之诚了,而且这些做法与国体也相为适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紧接着王庶又上奏说:“金使进入我们境内,经过州郡,傲慢自尊,根本没有平日礼数,我们的接伴使想见他们一面而不可得。官府有司专门供帐,以至于给他们打造金盏饮酒,轻侮肆志,略无忌惮。臣闻自古谋人之国者,必有一定的谋略。当初越人攻取吴国时,在于骄傲其志而已;秦国攻取六国时,在于放散他们的跟从者而已,其间虽然或出或入,而采取一定的谋略确实是始终不变的。金人他们所以谋人之国的谋略,就是叫做“议和”而已。大家都知道,他们当初就是以“议和”这个计谋谋取了契丹,现在又以“议和”这个计谋谋取中国。他们最初突骑奔赴杀来之时,最初也是以“议和”为说辞,暨而大兵围城,又以“议和”为说辞。二圣播迁,中原板荡,十馀年间,衣冠之俗,蹂践几遍,血人于牙,吞噬靡厌,而“议和”到现在还是他们的策略。今天王伦迎奉梓宫,而又是说金人“议和”的说辞,且与其使一起回来,这些到底可信不可信呢?刘豫虽然是僣窃大位,正名号也有七八年了,却也是一天就被金人驱逐废黜了。金人考虑到中原百姓或有人会反抗,当初陕西的叛将或许还想回归,我们一日出师必定有响应的,因此他们就又以“议和”为说辞,仍派遣使者,他们之所以与我们缓和关系,其实他们的阴谋已经昭然无疑了。
臣蒙陛下亲擢,备位本兵,国之大事,不敢隐默,故另外再为陛下献上三策:上策是,莫如拘留他们的使者,他们愤怒之后必定加兵,我们则立即对应攻打他们,这就是所谓的‘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金人以强大自居,我们一旦拘留他们的使者,出其意表,令人意外,他们的声气就最先被夺取了,他们的失败也就可立而待。其次是,希望陛下牢记不共戴天之仇,坚决地拒绝这些使者,不与他们相见,一切只使他们和一众大臣商议,然后慢慢观察他们的动向,随事酬应就可以了。最后,暂且示怯示弱,招待他们的使者以厚礼,等待他们出界之后,再派遣精兵跟随他们,就是所谓的‘掩其不备’,给他们措手不及的攻击,他们很快也就失败了。臣曾经与边将大臣议论,都说如果失去今日机会,以后再劳师费财,也决无补于事功,因此还有人说,如果今年不用兵的话,一些将军就要请求纳节退休了。由此可见,现在人情思奋,希望陛下奋力一战,希望陛下英明决断一下。”
但是这些主战派的奏章,经过枢密院时,就被秦桧压制下来了。宋帝赵构也就装作不知道,这些建议就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了。
到了六月中旬,金使福州管内观察使、太原府少尹、河东北路制置都总管乌陵阿思谋以及太常少卿、骑都尉石庆充来到了宋廷。
宋廷大臣一听金人来和谈,物议汹汹,群臣大多数都以为不可深信金人。但是宋帝赵构和谈的主意十分坚定,如果谁劝阻,他就严厉批评,或至于雷霆震怒。
赵鼎趁着没有人的时候悄悄对宋帝赵构说:“陛下与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今乃屈体请和,确实不是什么好事。然而陛下不担心这些,一意去讲和,只是为了梓宫及母亲、兄长罢了。这些群臣的愤懑之辞,只是出于爱君,并没有其它意思,不必以为这是大罪。陛下应当好好地给他们说:‘讲和确实不是好事,但是因为梓宫及母、兄之故,不得已而为之。不过敌人向来不可深信,如果得到梓宫及母、兄,即便是今日能回来,明日敌人却渝盟,我们所得到的也已经很多了,我们的意思也不在讲和啊。’这样的话,群臣以为陛下很是孝诚,必定就能体谅您了。”皇帝也以为然,结果很快大臣们的议论就平息了。
乌陵阿思谋最初来到宋廷,宋帝赵构诏命他与宰执议事于都堂,乌陵阿思谋不愿意,他想与宰相在馆阁中计议,赵鼎坚持不可。乌陵阿思谋不得已,就来到了议事都堂,然而还想以贵客之礼见到辅臣,赵鼎贬抑他只能以从官之礼见辅臣。
在会见过程中,赵鼎步履雍容,乌陵阿思谋一见到他,就佩服他有宰相风范。赵鼎问乌陵阿思谋这次前来有什么事情,他回答说:“是你们的使者王伦恳求我们过来的。”
赵鼎问他说:“准备商议什么事情呢?”
乌陵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