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戟刀奋斩兀移头 夺回银州英名扬(第4/5 页)
我已经考虑好了。西夏人肯定会从西线直接下去攻打泾阳、三原等关中的肥沃地区。咱们在这里筑城,就是要拦截他们。如果大家认为有危险的话,我首先把我的两个儿子也派送到前线,和大家一起筑城,和大家同生共死。”
于是他让耿彦端为都统制,陶节夫也让两个孩子随行。他们星夜兼程疾驱来到银州,这时西夏前来增援守城的兵力也将近一万多人。
常言说,“两军相逢勇者胜。”耿彦端登高一看,西夏军队黑压压一片。而宋军由于急行军,先头部队只有三千多人,正面开战显然对宋军不利。
耿彦端就对陶节夫的两个儿子说道:“陶总管派我带你们来守城,显示出了必胜的信念。但我目前看有点凶多吉少:一是对方兵多;二是对方地形熟悉;三是春季黄沙漫吹、遮天蔽日,中原地区的人根本不适应。这可怎么是好?”
这兄弟二人心想,父亲已经立下誓言要修筑城池,打败敌人,自己就应该一马当先,否则别人怎么看自己呢?怎么给父亲交代呢?于是就商量,能不能选派一支短小、精悍的部队,从侧翼骚扰、攻击西夏军队,然后主力部队从正面攻击,或许还有转机。可是这两个小青年勇气可嘉,但都没有号召力,怎么办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这时,有一名青年士兵说到,听说大名鼎鼎的韩世忠在这支部队里,为何不请他担任前锋敢死队首领,或许能号召一批人跟随呢!
耿彦端起初并不认识韩世忠,听大伙这么一介绍,一听他又是那么英勇能干,立刻差人把韩世忠招来。
耿彦端打眼一看,心中大喜,这真是天助我也!只见韩世忠一身戎装,腰间斜跨一把短刃唐刀,肩抗一把宋代着名的八大名刀“刀八色”之一的“笔刀”。该刀刀尖锐利,刀背斜阔,柄下有鐏,因刀刃如宋饱墨之笔,故名“笔刀”。据宋《武经总要》记载,这把刀与魏胜“手刀”、狄青的“屈刀”、岳飞的“偃月刀”“戟刀”、曹彬的“凤嘴刀”等宋朝抗金猛将用的刀合称“刀八色”。
韩世忠见过耿彦端,听候将军安排。耿彦端吩咐道:“当下我军处境险恶,只有智取才有生还可能,这次大战的关键就看你们了,你们有什么要求呢?”韩世忠答道:“我们只需要少数精兵就可以了。人数太多的话目标容易暴露,反而不好。只是西夏骑兵众多,习惯于冲突袭击,阵脚很难站稳。如果我们也有一支精锐骑兵,从后方或侧翼冲击,杀开血路,敌人如果惊恐逃窜,咱们就有机可乘”。
耿彦端见大家这么说,就决定将部队中的三分之一骑兵交给韩世忠,大概有五十匹马。又把自己的副驾马匹交给韩世忠,供他骑乘。
韩世忠得令后,骑上高头大马,和陶家兄弟二人商量一番,就带领骑兵,人衔枚、马衔辔、马裹蹄、马摘铃,悄悄穿过榆溪河套,连夜疾驰三十多里,绕到西夏军队后面,悄悄潜伏下来,只等主力部队发出进攻信号。
却说第二天黄昏,耿彦端也将部队集结完毕,准备就绪。他先派人前去叫阵佯攻,激怒对方将领。耿彦端在阵前骂道:“哪里来的西夏小儿,竟敢在大宋边境抢虐?你们本是大宋子民,却认贼作父,央求大辽做岳父,真是恬不知耻!还不快去你大辽岳丈那里享乐去!”
西夏将帅一听大怒,大刀一挥,左侧一队人马杀将上来。只听宋军一声炮响,由统制官党万率领,从后侧支援出一千多士兵。韩世忠他们听到炮声,也从后侧鸣炮击鼓,喊杀出来。此时正好狂风大作,沙尘漫天,遮天蔽日。西夏将军正在迟疑之际,只见后方阵脚大乱,心想中了埋伏,慌忙带领几个亲兵登上山头准备了望敌情。谁知韩世忠早就提前埋伏在这里,只见他搭弓张箭,连射三束,一箭正中西夏将领面门,一箭射中马匹眼睛,那匹马腾空而起,将西夏将领掀下马来。西夏士兵一拥而上准备救援,却被韩世忠提前埋伏的弓弩手射退。只见韩世忠跃马腾空,飞过堑壕,三两步就奔到那名西夏将领身边。西夏将领一手捂着面门,一手挥刀隔挡,哪里挡得住?韩世忠一刀削掉对方持刀的手,反手又一刀砍下他的头颅,用刀尖高高挑起。夏兵见状,顿时做鸟兽散了。
耿彦端在远处看得分明,立即指挥大军全面出击,西夏增援军队大溃。
银州城上的西夏士兵看见增援军队被宋军击溃,气势已经泄了一半。耿彦端见状,立即整合兵力,把银州城主城门围住,只等韩世忠他们归来一起进攻。
韩世忠来到城下,把敌军将领头颅往城上一抛,敌军一片惊呼。耿彦端见状指挥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