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戟刀奋斩兀移头 夺回银州英名扬(第1/5 页)
守卫城门的士兵把韩世忠押解到一个守城吏员跟前,这名头领举起灯笼一看,慌忙上前松绑,口中叫道:“这不正是前几天在二郎山降服烈马的壮士吗!他可是咱们绥德城里人的骄傲!”
守城吏员一面派人修好城门门闩,一面加强防护,又把韩世忠带到陕西转运使、知延州的陶节夫跟前。陶节夫看到韩世忠是一个重义气、守然诺的汉子,心中大喜,就将他留在部队中。
话说光阴如飞,转眼到了崇宁五年(1106年),落魄郁闷的高忠义眼看山河破碎,黎民倒悬,心急如焚却无力报国,于是就发奋读书,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从政的资格。
宋廷科举制度完善,文人社会地位崇高。宋朝官员中,科举出身者占了压倒性优势。当时的执宰之中,科举出身的人就占到了十之八九,真是“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尤其是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更加强化了这种风气。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富家不用卖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于是一些人发誓“不及第不成家”,卧薪尝胆寒窗苦读,为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做准备。
高忠义自然也不例外,他骑着毛驴,先回永兴路京兆府耀州的老家处理完家事,参加完在籍州地的进士科解试,然后一路往东,出潼关、过洛阳,又赶赴汴梁参加了礼部的进士科省试。三月放了皇榜,高忠义等六百七十一人获得进士及第出身。
站在皇榜下面的高忠义父母和亲人喜出望外,激动万分。他们也翘首以盼,期待富豪人家来“榜下捉婿”。
由于宋廷是中国文人官员社会地位最高的时代,因此一些富豪平民人家也希望子女进入仕途,至少把女儿也嫁给读书人家,这就出现了“榜下捉婿”的故事。也就是青年士子考试结束,在发榜之日各地富豪平民全家出动,一旦有人金榜题名,富豪人家也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民间戏称其为“捉婿”。
高忠义潇洒倜傥,仪表非凡,洒脱不羁,再加之学富五车,自然想自己找一个红颜知己,在苦闷的生活中能享受到红袖添香的幸福。
可是当他把这种想法向父母提及时,父母立即责骂道:“自古到今,一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你怎得自作主张?你考中进士不容易,我们还指望你改门换庭,光耀祖宗,如若你能被权贵富豪人家的女儿看中,岂不是咱们前世修来的福分,你还要怎的?难道你没有读过当朝宰相王安石的诗么?难道欧阳修、苏辙、富弼、薛奎都不如你精明吗?你真是被猪油蒙了心、真是被浆糊涂了脑!”
原来王安石是前朝宰相,作为读书人的高忠义自然读过他的诗。王安石在《临津》诗中就描述了当时“榜下捉婿”的盛况:
临津艳艳花千树,夹径斜斜柳数行。
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自绿衣郎。
金明池是宋代科举考试后放榜的地方。及第的新科进士刚刚身穿绿色衣服,就有身穿红裙的美女在等着追求他呢。
宋代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关。若是谁三关连续取得第一名,则被称为“连中三元”,那更是香饽饽了。
比如前几年薛奎在高忠义的故乡任陕西转运使、延州知州,薛奎独生子早亡,只剩下五个女儿,就想让女儿们一定嫁给状元。
当时欧阳修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大家都认为他应当是状元,可是欧阳修已有婚约,许多人只能摇头叹息。结果王拱辰夺得了状元,薛奎抢先将第三个女儿嫁给王拱辰。
后来欧阳修夫人早逝,薛奎又赶紧上门求亲,如愿将第四个女儿嫁给欧阳修。
谁曾想到薛奎的三女儿又不幸早世,薛奎又连忙将第五个女儿嫁给王拱辰,企图永远占住状元郎。一次过年团聚,作为连襟的欧阳修曾写诗调侃说:“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薛奎听说后,还给别人解释说,“这有什么,前朝宰相王曾‘连中三元’,不也是续娶了小姨子吗!”这段事情在当时被引为笑谈。
高忠义的父亲也读过几天书,知道这些故事。于是责备高忠义说道:“你也学习一下前宰相富弼,看看人家多么光宗耀祖!整个朝廷的荣耀几乎都是他们家的。我还指望你与富家结亲呢,怎能由得你使性子!”
原来,前多年学子冯京“连中三元”,便吸引来许多权贵的追逐。甚至宋仁宗宠妃张美人的伯父张尧佐,仗着“皇亲国戚”的地位,也想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