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页)
得失,全力以赴,把企业做起来。这样几年做下来,企业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整体工资水平并不高。现有的成就靠的是创业骨干成员的个人才能和艰苦奋斗。企业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要想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需要引进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然而这类人才的市场价格不菲,报酬水平常常高于创业骨干成员。此时企业发展需要钱,雇用新人也需要钱,但企业的家底尚不足以把老员工的报酬水平大幅度提高。企业的决策者处于这样一个两难境地:如果不雇用新人,企业难以在激烈竞争中进一步发展,如同逆水行船,不进则退,甚至可能被淘汰出局;如果雇用新人,就要按市场行情支付高于创业骨干员工的工资,一些创业骨干心里会不平衡,甚至弄得人们离心离德,伤了企业的“元气”。新人要不要雇用?不同经历的学生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这就是好的案例的作用。   。 想看书来
西方MBA能带给中国什么(4)
在激烈地各抒己见却又无法取得共识之时,课堂上学生的目光往往会投向教授,希望教授明确地给出一个正确答案。然而一个好案例,并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答案,此时教授应该如何作答呢?这就是案例教学的困难。 最好的案例一定来自现实,没有答案而有引起众人思考的案例,就是最佳案例。记得许久以前,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国王的女儿爱上一位英俊的奴隶,而这个奴隶却深深爱着另一个姑娘。那位英俊的奴隶被带到任人宰割的竞技场上。当时有两扇门摆在他面前,一个里面放了饥饿的老虎,另一扇门是通道,意味着自由。而决定选择开启其中一扇门的主人,就是这位妒忌的公主。在众人的欢呼声中,其间的一扇门终于被打开。故事到此为止,由读者猜想打开的是哪一扇大门。 西方教授可以做的,中国教授却不能用案例教学对教授也是一种挑战,要求教授有深厚的功底、广博的见识、灵活的应对能力,因为许多MBA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工作经验比教授还要丰富。美国教授上课时被学生提问,如果答不出来常常会直率地对学生说:“I don誸 know(我不知道)。”然而中国教授可以吗?敢吗?如果教授说上几次“我不知道”,学生会怎样想呢?即便嘴上不说,心里也会嘀咕:“那你是干什么吃的?”胡教授说:“你是否留意到学生问问题时,有时美国教授会说…‘好问题’(That is a good question),实际上这正是教授在没有确认如何回答的时候,给自己的一个最好的回旋余地,也可以说是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当然,课堂上也不能总说I don誸 know或者 That is a good question。”一些实战经验较为丰富的学生时常会在课堂上以提问的形式挑战教授,弄得教授下不了台。更有甚者,认为老师没有实际管理经验,有什么资格来教我们呢?实际上这正是周其仁教授在课堂上讲到的社会高度分工的结果。干得好的人不一定都懂得如何教好,教得好的人也不见得一定要会做。据MIT(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的一位教授讲,许多取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商学院任教的教师并没有很多实际经营管理经验,但他们对于所研究的领域有丰富的学识,并且懂得怎样生动高效地讲授这些知识。 案例教学的误区近年来图书市场上不断出现名目繁多的戴着“哈佛商学院”或“哈佛案例”桂冠的书籍。据哈佛商学院出版社的中国代理人估计,80%是冒牌货。这些冒牌货不但冲击真货市场,而且误导读者。许多冒牌货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其中的“哈佛案例”多是一些生动有趣的报道。久而久之,“哈佛案例”给人的印象就是许多充满了戏剧性的故事,而案例教学则如同游戏一般的轻松愉快。难怪一些申请人在入学面试时会问我们用多少案例进行教学,甚至有的评估机构在工商管理教育评估中将案例教学所占比重作为一项主要评估指标,似乎用的案例越多教学质量就越高。真正的哈佛案例大多数并不好读,不但冗长而且费解,对于不熟悉西方文化的中国学生而言尤其难以把握。在案例教学中,要想取得好效果,避免令人尴尬的冷场和跑题,教授就不得不迫使学生在课前预习案例、把握要点。对于受过大量哈佛案例“煎熬”的BiMBA毕业生,在他们的记忆中,这段经历恐怕很难同轻松愉快联系在一起。 如果工商管理教育水平可以由案例教学的多少来决定,那么办好商学院就非常容易了。事实上,在美国办得最好的商学院中,采用100%的案例教学方式的商学院除了哈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