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页)
中挂个鸟笼,也并不妨碍虚空的究竟一相。虽然被我们的识心分成内外、人我等的极性观念,但只是我们虚妄的一种感受而已!这和“舟行岸移”、“云驶月运”的感受是同一个道理;也和梦中怕狼蛇虎豹是同一虚幻!所以,你供养千亿三世诸佛,不如供养“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者”。当我们契入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本来时,有限的心就放开了,就不受极性幻妄相的迷惑了,不就契入无量无边的自性本体了嘛!
老子讲:“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个至尊至贵常自然的道,就是“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才是我们真正的本来面目,这个才叫真佛啊!这个才叫如来!这个就是“无极”!这个就是“朴”!供养三世诸佛是外求,二相炽然存在,所以佛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心上只要有念,你心上只要有相,你就永远被自己的极性观念所阻碍,不能解脱。现在你要用转正觉来释解我们的极性束缚,用“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来扩开我们的心量,用直契“无名之朴”来明心见性,用直指涅槃妙心来彻底地解脱,才能复归于“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我”。
从修法上讲,直指“无名之朴”,就是“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明白了极性妄心(子)束缚我们不能与道相契,用转正觉破除极性识心分别的界相分割,直契“无名之朴”,就是“复守其母”的修法。具体到“塞其兑,闭其门”的六根不外驰,在六根上时时转正觉,无边中的“有限”将会消溶,融入“无限”中去,“是谓袭常”。久而久之,必然“复归其明”,与道相契。
佛陀讲:“出家沙门,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是名为道。”《四十二章经》的这一段说的最透彻了。“欲”,心上有欲望,有贪爱,就是粗极性。爱啥?比如爱西瓜,想吃西瓜,想吃西瓜的这个心只要在,心就无法周遍。因为想吃西瓜的欲念贪爱把心给拴住啦!你要“识自心源”,要认识我们的明妙真心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是周遍法界的,就是我们硬要在无量无边的妙明本心上挂个鸟笼笼,才形成内外、人我的分别心识,于是不了解、不知道“我本源自性清净”,原因就是让我们第六意识的极性观念干扰的结果。所以,不“识自心源”,不“达佛深理”,就不知道佛陀和老子讲的深刻道理。《道德经》的五千言,老子始终讲道这个核心,千言万语,只在说道!佛陀讲经,始终不离实相,三藏十二部,只一实相印。老子和佛陀都要我们“悟无为法”,要“知常”,才能“曰明”。
为什么要“悟无为法”呢?我们现在都是有为法。有为必然二相对立,就有局限了,就处于有限中,无为才能无边无际。“悟无为法”的修习,就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转正觉。经常转正觉,转到啥时候?转到“外无所得,内无所求”时,就“复归于朴”,回归到我们本有的“常自然”。
真正的转正觉,是“心不系道,亦不结业”。说“我在修道”,说“我在转正觉”,这一念亦是垢。因为只要你心上有系念,就不是无念。不管任何念头,只要一起,就有住,就有相,有相就有碍。所以,哪怕心系念道,心系念佛,亦落在识心分别之中,故只有“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才是彻底的转正觉。
“业”是啥?凡是“有为”在进行的过程,就叫事;事做完了就是业。为什么“有为”的做事必然有业呢?因为,你“有为”做事的时候,都处在二相的对立之中,起心动念都是极性的分别心识,故必然“结业”。只有“为无为”、“事无事”的转正觉操作,才能心“不结业”。
“无念无作”就是“不思善,不思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一相,“无为”操作就必然无业可结。
“非修非证”,惠能证悟后讲,“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们的自性本自具足一切智慧和功德,不从外得,并非修得证得,修证只是开金矿,不是造金矿,故“非修非证”。以直契本自具足的“无名之朴”,才是最高的修法!这种直指本源的“守其母”,是“不历僧祗获法身”的总持法门,真可谓“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如来和老子的说法,始终不离本源、本性,以一实相印。其所对应的最高修法,亦是直指直契“道”与“朴”,归根溯源,“而贵食母”,“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从修法来讲,“道法”正是直指直契的心法;“自然”正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