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3/4 页)
虚空在大觉(本觉也,妙明真精也。老子称为“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者也)中,如大海中的水泡一样,何况虚空中的十方世界、万物众生呢!所以,惠能讲:“本来无一物。”《心经》讲:“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知达此理,“生之畜之”,则是唯识所现的“应所知量”也。对转识成智之人,“法不见法,法不知法”,(《父子合集经》),故“生而不有”。“无为无不为”之人,愿以什么得度,现化什么,现化如幻,故“为而不恃”。“无作妙力,自在成就”,故“长而不宰”。能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无作妙德”者,是为“玄德”最具体的表达了。
六、“玄德”成智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复至于大顺。”(《六十五章》)“玄德”者,唯道是从,事事无碍,体用一如,无为而无不为者也。
佛家讲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是本有的不经修为而具足的常住妙明之属性也。般若德是自性妙明的灵光智慧。解脱德是修证所得的自在无碍、无为无不为的胜妙之德性。用解脱德显现“无作妙力,自在成就”,地度化一切众生,是解脱自在的表现。故“深矣、远矣”的“玄德”即是解脱德。解脱德自在无碍,是与道相符时展现的道的属性,是始觉合于本觉时所具有的无为无不为之妙德。故“玄德”无障无碍,无形无相,是信息态的属性,是无量无际的一相之智德,自然与有形有相、有限有界、有碍有障的物相反(与物反矣)。“玄德”是以始觉修证到与本觉相契(乃复至于大顺)时开显的解脱之德,故必须是始觉达到至深(深矣)至远(远矣)的境地时,才能与本觉相契合一。相契合一了,老子称为“乃复至于大顺”。
为什么称“复”呢?因为本觉常住,不生不灭,只因吾人一念无明、三细(转相、现相、业相)六粗(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的演化,本觉被无明迷惑所障蔽,经大智之人指点,回归逆返,归根复命,清除妄念,关闭“有欲认识”,转识成智,恢复本觉之妙明,“穷理尽性,以致于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时,才与本觉相契而解脱!故称“复至于大顺”。“玄德”者,亦是“唯道是从”之德也。“唯道是从”就是大顺于道,与道相契之谓也。
佛陀曰:“天主,一切世间,皆无有相;相为系缚,无相即解。相是心境,心境不实,真实之法,是智境界,远离众相,非心所行。天主,一切诸相,是三界法。色声等法,名之为相。诸根境界,一切众生,系缚之因。若能于相,而不贪著,众缚悉除,安乐自在。”(《佛说大乘密严经》)根尘相对的二相“有欲认识”,必然循业发现三界之相(三界之中,一切动不动相,皆称三界之相。如:虚空为不动相,其它一切运动物体为动相;无色界天为不动相,欲界、色界为动相)。因为人们“有欲认识”的发“识”(唯识所现的一切世间相,都是循业现相,故称为业相,有业相皆是二相攀缘执取所形成的),故有世间诸相之所显现。但人们不了解“唯识所现”世间相的原理与机制,故不能“远离众相”,反被著相而系缚。所以,转识成智就是根尘相对时,明白“相是心境”,心境不实。真实之法,是智境界(本无一相的妙明本体),故不攀缘不执取,不产生分别之“识”,则达无相解脱(相为系缚,无相即解)。不发识就是二相转一相,成为根尘相对的应无所住的智慧境界。当转识成智时,智的境界是根尘同源的一相。
根尘同源时,根尘皆是自心所现的量,犹如镜中的人和环境的影像,在镜子里都是平等的,所以根尘都是自心镜上所现的影像,喻为一相的智境界。智境界是没有循业所现相的境界,因为“相是心境,心境不实,真实之法是智境界”,所以二相归一相,转识成智是“有欲认识”转向“无欲认识”,解除众缚(若能于相而不贪著,众缚悉除,安乐自在),自在解脱的法宝。佛陀在这里强调的是,凡夫“有欲认识”的根尘相对,必然由识现出各种现相,“相是心境”。所以转识成智的操作要“远离众相”,远离“色声等法”,就不被识所蒙蔽,入智境界就是“无欲观其妙”。
第三章 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