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页)
界,不动周圆的,要认识道体,必须要和道体一样周遍,一样周圆。犹如要摄取太平洋海水的热量,就必然要有一个和太平洋面积至少等同的低温热源,才有可能摄取(这是被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证实的结论)。同理,要证悟道的存在必须使你的心量也要周遍法界、不动周圆才有可能达到。这就是说当我们成为“无量光”、“无量寿”时,才能周遍周圆。要知道“无量光”、“无量寿”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也就是成佛的境界,所以不成佛、成道,就永远不能彻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的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穷尽诸法实相”。这是释迦牟尼佛证悟后的真实感受和心得,也是他透露世人的最大“天机”!
为什么极性思维不能认识道,更不能体悟道呢?因为任何极性是对非极性的“分割”,极性极化是在非极性道体本身上进行的,所以极化的结果是对无量、无极、周遍、周圆等非极性属性的局限或割截。于是,将无量、无极极化为有量、有极;将周遍周圆的道体极化为有限、有范围、有边际的自组织系统。犹如大水中形成的漩涡,自成体系而禁锢;亦如蚕作茧自缚而闭塞。佛陀比喻为大海一沤和频伽瓶塞其两孔。越是极化则分割得越细越小,就更远离道体的状态和属性了。所以,用有限的极性思维无法把握道,更无法推测道。只有达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才能认识道,才有可能证道。道的属性是无私无欲、无为自然,只有我们的心态达到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状态时,我们才能与道同体,与道同体了,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能彻悟道的状态和属性。
数学上的零所表达的也正是“吾不知其谁之子”的道。零本来就是那个零,本来如是。那个零谁也没有产生它,其它的数都可由零和一演化出来,零可看作是一切数的本源,零也是不知其谁之子,是一切数之先。
大智慧的庄子对世界本源状态的描述更为详细直观,“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的“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正是对“吾不知其谁之子”的正确诠释。“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正是对“象帝之先”的说明。
■第 五 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这个人们就难理解了,“天地有好生之德”,怎么能不仁呢?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讲道的非极性。天地的运行体现着道无为自然的非极性属性。仁与不仁都是我们的极性观念,也是我们极性识念分别的产物。天地无私无欲,天地在道的非极性属性制约下进行着无为自然的运行,它不带有人一样的极性情感,所以天地不存在仁与不仁的“观念”。天地体现着道非极性的“平等性智”。天地不仁,表现天地无为,天地没有“分别之心”。如果天地有仁,就失去了它非极性的“平等性”,就体现不平等的极性属性了,这实际上就贬低了天地的“品位”。正是天地不仁,才能把万事万物都无分别的平等对待,“以万物为刍狗”。
“刍狗”是用草扎的狗娃娃。“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也正说明了天地的大仁(大仁不仁)。天地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人是万物之一,蚂蚁也是万物之一,如果把蚂蚁当总统一样对待,把草狗娃娃当人一样对待,怎么能说“天地不仁”呢!“天地不仁”说明天地无为,天地无私。无为无私就是大仁,大仁才“不仁”。这和大智若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都是一个道理。所以,庄子就说:“至仁无亲”,“大仁不仁”。仁是相对于不仁的极性表达,当超越了仁与不仁的极性层次后,才进入了高一层次的境界,当境界升华时,就发生了根本属性的变化,而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减。井中所观之天,再大的感受,到地面上才知渺小;在地面上所观之天再大,到太虚空才知太有局限。心量越大,境界越高,认识越深化,必然和普通人的观点看法差距就越大。我们不能用自已渺小的眼光,有限的知识,狭隘的心胸,去揣度老子的雅量和圣智。今人注解老子多以自已想当然的“所知障”乱点乱评圣贤的大智慧,确是误人误已,贻患无穷!圣哲超凡的大智慧往往被一些浅薄轻率的“我认为”所埋没,真是不幸啊!
六祖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