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游戏竞技 > 文化人的修为 > 第40部分

第40部分(第2/4 页)

目录
最新游戏竞技小说: 幕后神之手我为渔狂最佳搭档:大神,请让我壁咚教练!我不想踢狱超穿越后,我成了灰熊总经理异世小说家,卡池陪跑达达鸭发球上网反派被觉醒意识的主角盯上后假装是个boss超级无敌竞技系统让哥成为传奇我的未婚妻是主播那小子是冠军游戏穿越:我登的管理员账号联盟:我,野区发明家!网游武侠:我以长枪镇压万世!LCK的中国外援开局融合巅峰库里,哥求你了她是领主公路求生之大玩家霍格沃茨:我能看到你的名字

生运动的,与北洋军阀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章士钊及其支持者陈源,进行了唇枪舌剑的斗争。而胡适则持折中、调和的态度,联合十几名北大教授,发表声明,对章士钊、陈源之流与学生爱国行动及其支持者,各打五十大板。周作人对此非常不满,当即写了《〈国魂〉之学匪观》及《忠厚的胡博士》等文章予以辩驳。

大革命失败以后的白色恐怖吓坏了周作人。他开始闭门读书,明哲保身,不问政治。胡适与他的关系又开始密切起来。1932年,胡适主持的文化基金会编译委员会,接受出版周作人的译作《希腊拟曲》,并付给他较高的稿酬,周作人知道这是胡适的关照,是心存感激的。

七七事变之后,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离开沦陷区,而周作人却留在北平,后经不起权势的引诱走上叛逆之路。

他们都喜欢拜伦的诗:鲁迅与苏曼殊

鲁迅与苏曼殊的交往缘起于创办《新生》杂志。1906年鲁迅弃医从文之后,开始了文学活动。他从仙台来到东京,打算创办一个杂志,取名《新生》,意为“新的生命”。为了筹办杂志,鲁迅想约集几位熟悉文字和绘画的人。

当时苏曼殊因为在国内参与反清活动遭到通缉,逃往日本,住在章太炎办的《民报》报馆内,章太炎和陶成章就举荐苏曼殊与鲁迅相识。苏曼殊擅长绘画、诗文和翻译,正是鲁迅办杂志需要的人才。他们一见如故,谈话投缘,就共同着手《新生》的筹备工作。苏曼殊为《新生》绘制了几幅绘画,但遗憾的是,由于资金不到位,编辑好的创刊号却不能出版。鲁迅只好将他与苏曼殊为《新生》所准备的文章和图画,推荐给同盟会河南分会创办的《河南》杂志上。像鲁迅的《人间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等,以及苏曼殊的几幅水墨画都是在1907年到1908年的《河南》杂志上陆续刊出的。

鲁迅与苏曼殊的友谊,还与英国诗人拜伦有关。苏曼殊是我国第一位翻译介绍拜伦诗作的人,他曾用古体诗形式翻译过拜伦的《星耶峰耶俱无生》、《赞大海》、《去国行》、《哀希腊》、《答美人赠束发带诗》等诗作。鲁迅对拜伦也是很喜欢的。他在1907年发表的《摩罗诗力说》中,就热情地讴歌了“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西方诗人,尤其是对拜伦的生平与创作介绍得更为详细。鲁迅敬仰拜伦,认为他的诗“力足振人,语有深趣”,对本国的思想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也寄望能对中国读者产生影响。这一点正与苏曼殊喜欢、译介拜伦的诗是不约而同的。这种共同的文学旨趣,使鲁迅与苏曼殊的思想感情越发接近,他在为文时曾几次提到苏曼殊,给予他很好的评价。

对于苏曼殊的文学创作,鲁迅一直很关注。1935年他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作的序言中,在总结“五四”前的文言小说创作成就时,鲁迅首先提到的代表性的作家就是苏曼殊。

1918年5月苏曼殊病逝于上海,终年35岁。十年后,在苏曼殊的墓碑前,有人冒名鲁迅题写了一首很拙劣的悼念苏曼殊的诗,鲁迅得知非常生气,马上写了《在上海的鲁迅启事》一文,揭穿骗局,说明真相。在这篇短文中,鲁迅称比自己小三岁的苏曼殊为“曼殊师”。并特意指出诗中的“待到它年随公去”,是自己“梦里都没有想到过”的。这就反映出鲁迅尊敬苏曼殊,他们间也有着很好的友谊,但是鲁迅对苏曼殊的“畸言怪行”和*不羁并不认同。

共同耕耘俄苏文学:鲁迅与孟十还

孟十还,辽宁人。原名孟显直,因崇拜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和普希金,曾用过笔名孟斯根(普希金旧译普式庚,“庚”与“根”音似)。从1920年代就在沈阳的《盛京时报》发表诗歌,后留学苏联。1949年定居台湾,担任郑成功大学东方语言系主任。

他的“孟十还”名字还与鲁迅有过一段渊源呢!

1932年孟十还从苏联回国后,来到上海,开始以“孟斯根”为笔名,发表了很多篇介绍苏联文学和俄罗斯文学的文章和译文,还在《论语》、《人世间》等杂志上发表过很多散文小品。1934年鲁迅发起创办的《译文》创刊后,孟十还向《译文》投了一篇苏联作家左琴科的《我怎样写作》的译稿。负责编辑《译文》的黎烈文觉得这篇译文的署名“孟斯根”,多次在林语堂主编的《论语》等刊物上出现,就跟鲁迅提出是否能请译者换个笔名发表。鲁迅允诺后,就委托孟斯根的朋友聂绀弩同他协商。聂绀弩立马找到孟斯根,顺手从书架上抽出本《红楼梦》,说是随手翻到哪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目录
拐个港黑高管老公[综]艰难的借种经历渡情师弟,求你,弄死我!对你宠不完(娱乐圈)骗中情缘(出书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