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1/4 页)
牟嘀匮�剩��虿嘀匚难Т醋鳌I虼游母涸鹁咛宓谋嗉�ぷ鳎�庋��虼游囊簿统闪吮狈街��谋ㄖ礁笨�鞒秩恕S捎谒�呐�Γ�洞蠊�āの囊崭笨�烦晌�苡搿渡瓯āぷ杂商浮繁燃绮⒘⒌囊桓鲋匾�暗亍�
到北平后,沈从文就着手准备与张兆和的婚事,可是他手头没有多少积蓄,张兆和就将自己一只戒指,让沈从文当掉。当时,沈从文寄居在杨振声家里。这一天杨家的管家将沈从文换下的裤子拿去洗时,发现口袋里的有张当票,恰巧沈从文不在,就交给了杨振声。杨振声这才发现沈从文手头拮据,就预付给他50块钱的薪金。几年后,杨振声与张兆和的四妹提起这件事时说:“订婚时都是男士送给小姐戒指,作为信物,哪有还没有结婚,就当掉小姐的戒指的!”
抗战爆发后,杨振声、沈从文与北大、清华的一批教师撤离北平。杨振声被任命为长沙临时大学的主任秘书,负责组织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师生南迁的疏散和善后工作。西南联大成立时,杨振声担任叙永分校主任,聘任沈从文为国文系教授。过了一段时间,张兆和带着杨振声留在北平的子女来到昆明,他们和杨振声一家住在蔡锷的旧居里,形成了一个特殊时期的“临时大家庭”。大家一起做饭,一起吃饭,长幼有序,其乐融融。此间,杨振声、沈从文和朱自清等人在教务之余,仍然继续编纂国文教科书。他们分工细致,每周聚会一两次,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抗战胜利后,他们一起回到北平,杨振声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沈从文在中文系任教,直到解放后杨振声调到东北人民大学工作,沈从文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他们才分居两地,很少见面了。
落魄时的忘年交:陈独秀与台静农
陈独秀与台静农都是安徽人,陈独秀的家乡怀宁和台静农的家乡霍丘,都属于皖北,却一个在南,一个在北。陈独秀曾在北大担任文科学长,可是在台静农1922年进入北大时,陈独秀已于1920年离开。一向很尊敬陈独秀的台静农,在抗战前却一直无缘与陈独秀相识。
在1938年10月他们却在四川江津县(今重庆市)意外地相识了。1937年8月陈独秀被释放出狱后,他和妻子潘兰珍在武汉住了一段时间,于1938年7月搭乘中国银行的飞机到了重庆。几天后他们来到江津县,投奔他的好友邓仲纯。这一年的10月19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举行鲁迅逝世两周年纪念会,老舍邀请住在江津白沙场的台静农,到重庆作鲁迅生平报告。第二天台静农回到江津,顺便去看望他在山东大学时结识的好友邓仲纯。邓仲纯在这里开了一家“延年医院”。台静农刚一进门,邓仲纯就大声说:“静农到了!”原来陈独秀听邓仲纯说台静农要来,就提前到他的小医院来等台静农。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
江津县城与白沙场都是长江口岸,两地坐船只有三个小时的路程,陈独秀与台静农时常见面和通信。当时,陈独秀准备写两本书,一本是有关中国历史的书,一本是有关文字的书。他将在南京狱中写的《中国古史表》寄给台静农,请他油印二十余份。他给台静农写信说:“中国文化在文史,而文史中所含有乌烟瘴气之思想,也最足以毒害青少年。弟久欲于此二者各写一有系统之著作,以竟《新青年》之未竟之功。文字方面始成一半,史的方面更未有一字,故拟油印此表以遗同好,免完全丧失也。”关于文字的书,他倒是为了糊口编了一本《小学识字读本》。书名“小学”,即含有汉代以后以研究文字为“小学”的意思,也意味着为小学教师所用。他写这本书,目的是想诠释文字的来龙去脉,让学习者知其所以然。他运用了许多新兴学科知识,克服了古人的局限,这确实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他在编写这本书时,台静农给予他很多帮助。当时台静农在编译馆挂职,经常给陈独秀借阅一些参考书,还为这本书联系出版事宜。国立编译馆馆长陈可忠答应出版,并为陈独秀预支稿费五千元。遗憾的是陈独秀没有来得及见到这本《小学识字读本》的付梓,就在1942年的5月病逝了。
为了感谢台静农,陈独秀生前将自传手稿送给台静农,他在后面写道:“此稿写于1937年7月16日至25日,时居南京第一监狱,敌机日夜轰炸,写此遣闷,兹赠静农兄以为纪念。” 陈独秀在江津居住的四年间,与台静农通信百余封,台静农成为他唯一可以依靠的忘年朋友,事无巨细几乎都依靠台静农帮忙。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敬与亲如叔侄:张爱玲与胡适
50年代从大陆到了香港的张爱玲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