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页)
这里的老乡也不少,还挺热情的。当中有一白面人,与大家谈起了当地学生的难教,自是说起了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因学生桀骜不驯,闭门教训过度,致使学生两面浮肿,不辨人形。家长怒而不辨曲直,竟带鸟枪找来学校,誓言要打死老师,吓得大家都不敢出门去,幸得校长出面平息才相安无事。
大家听来,惊骇半晌,作声不得。
晚餐当是庆贺相聚,时值方成生日,便都举杯向方成以示祝贺。夜里,跑到镇上去看了久违的录像。
第二日起身,先是坐摩托车进山。过了一段崎岖颠簸的山道,便进入了一片山间狭地中,据说这是到了当地的敦山。在这里车无法前行了,大家只好下车步行。
因为不认得路,只好从一个山丫的草丛里寻路而行。路其实是有的,只是很少人走,已掩在草莽之中了。他们沿着一条蛇形的小道向上走,翻过山丫,却是一座大山,看去却是青山绵延不断,颇为壮观。走在山腰间,才见一宽道,只见路旁绿树葱葱,一地阴凉。一路走来,单见少许阳光照射下来,偶尔透过树叶可见一片好好的阳光。不闻人声,只听到大家的笑语声和脚步声脆脆生生地回响,除此还可以听到山畔的鸟鸣声,却是叫人十分惬意。
不知走了多久,便来到一个山脚。依然是在狭地间,眼前却是高高而起的山,把人围在其中。在路的拐角处,突见几座茅草棚,一老人正在砍着竹子,便上前去问路,但费了不少劲,做着手势,才知道方向,还有不少路要走。
果然,渐渐走进了一片开阔地了,那山终于被大家摔在了身后。沿途看到竟有人用手工摔打稻子,听说那是在过去五、六十年代的事了,现在很多地方早不是这样的了。接下来看到了几处木材场,锯好的木料堆积如山,让人想起了木材商家庭出生的于连。于是方成便说:“喂,快看!于连家的木材场。”周和陈听了感到莫名其妙,唯有刘只是笑。原来在学校时,方成与刘欣曾比试读名著。刘当然读过法国小说《红与黑》,自然知道于连是何方人物。
远远地只见通口镇的楼房正矗立在一片金黄的稻子当中,四周是低矮起伏的连山,真像一个铺了金黄色地毯的摇篮。愈近时,方见镇上的热闹,人声鼎沸。原来恰逢镇上赶集,市场上的物品很多,店铺也多,贷色更是齐备,胜过全山,自然不必说同沥了。
听说通口中学离镇上挺远的。果然如此,出了镇上,刘便指着中学方向给大家看。抬眼望去,中学又是在一个山茆上,掩在树丛中一排排多窗的房子。远远的看是看到了,却还要走一个牛轭似的弯弯路方拐到学校去。校园内的布局没了全山的拥挤,少去了同沥的单调,显得宽广多了,但也有很多的老师住在拘促的小瓦房中,厨房却是分开的,在住房的对面。
中学的附近有县里的大林场,林场里有娱乐室,可以唱唱卡拉OK的。晚上,刘欣便约大家到那里去坐坐。
又是一大早,大家踏上了去大平的汽车。一路的山山水水在疲乏中静悄悄地过去了。到达县城时竟不知醒来,还是老陈把他们几个一一推醒来,睡眼望车外,一时竟不知到了何处。
县城是曲南不错的地方,但在他们,却非心中向往。可不是吗?大家到过的那条街太脏了,一片尘土中的生活,太缺生气了。
去大平的车上也安然入睡,到下车时,心里还是模糊着。走过一段路才到中学,那别具一格的校舍令人好奇,于是便清醒了过来。从校门进去,像进了一条小街似的,街边是条形的瓦房。再进里面时,分路两边走。房子也多起来,地面也宽广起来。最后就是球场了。这样的布局就像一个放倒的葫芦一样。
刚进校门,刘欣就嚷开了:“何明,住在哪里?”接着大家就笑开了。旋即便有好几个人从瓦房中伸出头来。
找到何明时,才知道她就住在这小街的瓦房中,就那么小小的一间,也是铺了床就连办公桌也放不下了。实在窄得紧,几个人进去即满了,连转个身也不便。于是大家只好走出来,站在廊下,廊下却是用来做饭的厨下。
方成笑道:“何明,你这里好过冬啊!”何明一时不解何意,大家也只看着方成,等他说出下文。
“房子小不会太冷啊!只要自己暖了就暖了哟。”
大家一听,全乐了。只周正叹息道:“唉,太小了,太小了,不方便啊!就像方成的房子,一个样的。”
“还是挺有特色的,你看这厨房还是开放的哟!”方成又道。
下午,大家去打篮球,何明自去街上买东西。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