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部分(第2/4 页)
辩,上面的何进这个时候已经走了下来,他始终皱着眉头看着这一切,此时已经到了刘辩身后,没等凌巴上前来接触刘辩,已经拉过了刘辩,在一片混luàn的声cháo中,突然中气十足的高盛喊了一句:“退朝!”
众臣一时安静下来,气氛再次变得诡异起来。
“退朝!”然后随着小乙子最后的这一声唱喏,这一场一波三折、起承转合的朝会,终于又在一片诡异的气氛中宣告结束了,而凌巴看着刘辩被何进拉回去,那小小的背影里面,不知道隐藏着什么,让他皱眉不止。
不过现在更需要的,还是要去和智囊团商量一下接下来该怎么做了
第584章、大幕前奏
第584章、大幕前奏
中平七年五月初三,不管后世如何记载和评价这一日,至少在目前大多数人看来,这会是一个即将拉开大汉新纪元的日子。'奇·书·网'
因为先帝刘宏的突然故去,大皇子刘辩在几乎没什么异议之下,靠着何皇后和国舅爷、大将军何进以及一干大臣的推捧,顺利获得登基为帝的继承权,而后选在了一个黄道吉日,正式登基为帝,同时还要举行祭天大典、奉先帝刘宏入殓并入太庙等。
只是在此之前,关于刘宏的一些后事问题还是要一并解决掉的,比如说最麻烦的一个谥号。
谥号是古人对于死去的人的一种追忆情节,当然一般有谥号的都要是在社会上拥有着一定地位的人,比如说朝廷大员、比如说开国功臣,再比如说,一国之君。
前两者,一般来说当朝的君主首先掌握着为其提取谥号的权力,也可以看成是君主对这些臣子们的评价;而后者则可以看作是臣子们对于君主的评价。
谥号的历史传统悠久,早在秦朝之前,不管是在西周时候,还是在chūn秋战国诸侯luàn战时期,都经常可见这类称号,尤其是那些君主们,比如说东迁洛邑开启东周的周平王,比如说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还有“厉王止谤”中的周厉王,或者是如秦穆公、楚怀王等等之类,都是以后来的谥号而称。
不过到了秦朝时候有些变化,在秦始皇的时候,曾经因为其xìng格孤傲,认为君王谥号相当于臣子们对君主的评价,这是一种大不敬,是对于皇权的削弱,故而将其废除,而其身后名也自是以其在世时候的始皇帝为名,而后的胡亥也只是称为秦二世,子婴更只是为秦王;只是谥号的传统并未就此断绝,在西汉的时候,又重新被提起,并且自汉高祖刘邦开始更被逐渐发扬光大。
作为一国之君,和大臣们自然有很多不同,臣子们的谥号,不管生前如何功劳甚大,但在死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君主本身,一般来说也就不外乎忠、勇、烈之类;而君王的谥号,一般来说则可以分成三种大类别:其一种,自然就是褒义,大多是褒扬君王在世的时候,或文韬武略、或英明神武,如“文”、“武”、“景”、“烈”、“昭”以及“穆”,典型的就如先朝的文帝、景帝和武帝;还有一种就是贬义,如“炀”、“厉”、“灵”等,最典型的就是隋炀帝了;最后还有一种表达同情,比较偏于中xìng的词,比如“哀”、“怀”、“愍”、“悼”等。
对于先帝刘宏,不管他是一个怎么样的皇帝,也不管他生前如何,都逃不过这身后名的议论问题。
而后便有,礼官上议谥号:汉灵帝!
当在新帝刘协的祭天大典上,就关于先帝刘宏入太庙的事情商议的时候,听到这个消息的明月公主差点儿没有背过气去。
她虽然只是个nv子,可出生在皇家,而且就是这个时代里土生土长的,凌巴可以不知道这些她却不可能不了解。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身后之名看起来也是很重要的,即便是昏君,对于自己的名声也会很看重,否则的话怎么会因为别人骂昏君而恼怒?说起来也是,若非重视,也不至于那么看重史官的一些记载,也不至于总是想着为自己彰显声名,尽管那看起来更多是在自我麻醉。
而刘宏,他确实不是一个明君,甚至确实算得上一个昏君,不过对于明月公主来说,他更是自己的兄长,这个世界为数不多真正对自己好的人,明月公主不希望也不愿意看到,在死后刘宏还得不到一个好声名。
可是这个汉灵帝中的“灵”,不含褒扬也就罢了、认了,可这分明就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和贬义的词,尽管知道朝野上下对先帝不满已久,而不管是那些忠良大臣,或是心有所谋者,还是何进这帮外戚团伙,为着各种各样的原因,抹黑一个已经不存在完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