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2/4 页)
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到他所描述的世界,仿佛德鲁克在说话,回忆他走过的青年时代,所有的人物都活了起来,仿佛是你早已熟悉的周遭。随笔是最考验写作者的文体,因为读者随时便可能放下,永远再不会捧起,你不能靠体系靠逻辑来吸引读者,唯一的工具,就是其中的意念和思绪。这本书足以证明德鲁克是最有实力的随笔写手。
这本书写的是人。德鲁克自己说,他“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我理解为世界上没有无趣的人,却有着大量的不善于(愿意)观察,不能够以移情心去体会的人。德鲁克对“人”的观察,给所有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样板、楷模。倘若你能够对自己的同事、伙伴的行为、态度乃至价值观,有如此敏锐且练达的洞察,我想你就有了成为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基础特质。德鲁克在他的《管理的实践》中曾说,他认真地研究了当时(20世纪50年代)大学中所开设的课程,发现其中只有两门对于培养管理者最有帮助:短篇小说写作与诗歌赏析。诗歌帮助一个学生练习用感性的、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影响他人;而短篇小说的写作则培养你的那种对于人以及人际的入微体察。他这么说,不知道你是否赞同,但这显然是他自己的实践。
我最早喜欢读《旁观者》一书,是其中“怀恩师”那一章。我不止一次地把这部分内容复印下来,送给在学校里头新做老师的同事,特别是在清华被称做辅导员的学生老师。我自己在每一学期课程的开始,也总是跟同学们说:“HOW WE TEACH IS ALSO WHAT WE TEACH; HOW WE LEARN IS ALSO WHAT WE LEARN——我们学习的方式本身也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两位老师给他的,不是具体的一种知识,甚至也没有能够掌握某种技能,但是,却改变了他的价值观、态度等人性中深层次的部分。这一章更坚定了我原本心中的想法,首先做一个好教师,之后才能成为一名好教授。
如果这一章的老师换做另外一个词,领导者,那么完全能够作为一篇非常好的案例,启发我们思考领导之道究竟存乎何处。在管理者持续不断地计划、控制和协调下属、同事去完成每一项重要得不得了、紧急得了不得的任务(我观察到很多经理们喜欢做这样的表达)时,我们是否应该想想,我们究竟在他们的心中播撒下了怎样的影响。从德鲁克的这些老师身上,我想我懂得了:每个人令他人追随的方式不同,达到目的的方式不同,但是相同之处就是负责任——他们从不会埋怨追随者,而是把追随者的失败看做自己的领导不当。还有热情,他们都是那种真正地精耕细作的老师。我还看到了德鲁克从他们身上学到的管理经验,我想明茨伯格应该看看这一段,修改一下他在《管理者而非MBA》第一章中对于MBA缺乏管理经验的过强的批评,因为一个有心人能够从他的人生经历中获得相当多的管理经验,这一点,做过父母的人,有过兄弟姐妹的人,学生时期参与社团的人都很清楚。
我后来还曾经将“怪兽与绵羊”这一章的节选,拿去给MBA班级的同学讨论。那是一门叫做“文化、伦理与领导”的选修课。课程中涉及很多看起来并不那么商业的内容,尽管我是商学院的教师,学生也是MBA,但是这仍然是我们花时间去阅读、去讨论的一个迟来的机会。课堂讨论中同学们更多地把焦点关注到既不是怪兽也不是绵羊的那位“享有盛名的生化学家”。大家谈到了周作人,谈到了民族性,谈到了“委曲求全”与“助纣为虐”,更谈到了德鲁克作为一个“旁观者”的选择,谈到了他14岁生日前一周在*时的那个顿悟——“我终于发现我不属于那一群人。” 。。
序言(4)
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旁观者》对于中国读者还有着相当特别的意义。德鲁克自己说,从他写第一本书开始至今,他“所写的一切无不强调人的多变、多元以及独特之处”。他要对抗的,是一个集权当道、讲求统一与一致的时代。他笃信只有独立和多元的特质,才能护卫人类社会的价值,并培养领导力和公民精神。正是基于此意义,我觉得应该让更多的中国人读到这本书。
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的知识分子,德鲁克不愿意悲剧式地进入历史,不管是被指派为一个丑角,还是证明为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德鲁克选择了离开,选择了一个旁观者的角色,选择了广场或者舞台之外的生活(后来他有了话语权,但是集中在经济、商业、管理领域)。这里的旁观者,更像是福柯所谓的不与强权者进行权力游戏的人,是一个不放弃独立思考的人,是一个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