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页)
不打字,也从来不弹钢琴,但他的双手比打鼓、打字、弹钢琴的人忙碌十倍,也巧妙十倍。当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天背着书包从父亲开设的包子铺门前经过,总看见他在剁馅儿。他两手并用,双刀轮番而下,打鼓似的、弹琴似的敲响了砧板。当我去上学的时候,包子铺里的成品堆得像小丘那么高,他仍然不停地剁馅儿,好像他的工作才开始。放学回来,成堆的包子不见了,卖完了,他仍然在那儿剁馅儿,好像永远没个完。
那条路上有许多小吃店,许多行人,还有来往的汽车,声音十分嘈杂。可是而今在我的回忆之中,只有一种声音,一种擂鼓的声音,轻一阵重一阵,密一阵疏一阵,从路的这一头响到那一头,整条街上的木板屋都发出共鸣。
抒 情(3)
这是父亲的战鼓,我踏着他的鼓声去上学,踏着他的鼓声回家,我是在他的战斗里长大的。
那是多么严肃沉实的声音啊!听那节奏,就知道他的手法多么纯熟,知道这个枯燥的工作消耗了他多少岁月和热情!包子铺的生意极好,很多人从远处开着汽车来买,称赞这一家的包子“天下第一”。父亲什么表示也没有,只是擂他的战鼓。
然而父亲对他的战斗是颇为自豪的,他每隔两三年要换一块新的砧板,旧砧板在无尽无休的切剁和刮洗之下变簿了,中间凹下去了。父亲把这些不堪再用的砧板当做纪念品好好地收藏起来。
现在,父亲不卖包子了,他把那几块纪念品挂在他的书房里。客人来了,不明就里,还摩挲欣赏,问是哪派艺术家的构制呢!只有我知道,那是一位生活的巨匠在完成了四个孩子的教育之后偶然遣兴的几件小品,留作我们的传家之宝。啊,父亲!父亲!这该算是抒情文了。拿这一篇跟上一篇比,很明显地增加了咏叹语调。
咏叹的调子是抒情的。
跟上一篇比,这一篇在叙事之中,处处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这一篇字数比上一篇多,叙事却比上一篇简化,许多地方以作者内心的感受为主题,外在的“事”是个引子。
抒情文是以作者的内心感受为主题的
就像翘翘板,前一篇文章是“事”的一端较重,“情”的一端较轻,这一篇,“情”比“事”要重,翘翘板平衡了,可是“情”的那一端马上又沉沉下坠了。
抒情文多半是“情”比“事”要重,“情溢乎事”的。
在“以情为主”的原则之下,我们无可避免地要接受两点:
就作者而言,叙事不宜详细,甚至有时不必清晰。
在抒情文里,“事”只是豆之棚,瓜之架,要预留适当的空隙,情感才有发抒之地。这和音乐剧相同,音乐剧的情节多半简单松散,以便安置音乐。
某某中学旁边原有一座池塘,赶早到校的学生,可以驻足欣赏好几种水鸟。池塘边有几棵大树,树也是鸟的家。
可是学生越来越多。校方决定扩建校舍,就把池塘填平,改为球场。几棵大树当然也杀掉了。
爱好体育的同学,有了新运动场,不免“雀跃”三尺,可是那些真正的雀儿鸟儿却凄凉了。每天早晨,它们还在操场上空盘旋呢。还站在操场边上观察呢。还在附近的草地上一面寻找一面唧唧喳喳地谈论呢。
这些鸟儿,它们昨晚在何处安身呢?它们是否也有一种哲学足以解释这沧桑巨变呢?它们是否也有一种神话预言浓荫绿波将恢复旧观呢?
如果你写抒情文,伐树填塘都只能寥寥几笔,而且要避免旁生枝节。如果也要写包工的人怎样偷工减料,当地保护环境的人怎样呼号反对,可能写得很热闹,但是怎样抒情呢?抒情是需要一些寂寞冷清的。
如果一件事情根本就是复杂的,例如三角恋爱,在抒情文中多半不作详细交代,予人以含糊暧昧的感觉。难言者,事也;可得而言者,情也。一篇抒情文这才能够顺利产生。
再说读者。
身为读者应明白,抒情文是不能“考据”的
他说“我的血管连着他的血管”,你干吗要解剖呢?他说:“我饮下满杯的相思。”你干吗要化验呢?他说他将在银河覆舟而死,你又何必搬出天文知识呢?他说他坐在那里坐成禅,坐成小令,坐成火山,你又何必摇着头说不可能呢?
他说的血管、银河、火山,都是一种情,都和生理、天文、地质毫无关系。
抒情文里的记事其实并不是记事。“从你的瞳子走出来、流浪终生”,岂是记事?“莫道繁华无凭,山鸟记得百花开过。”岂是记事?并非记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