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第2/4 页)
的主城镇,同时也是这方圆百里地面最繁华的货物,文化汇聚中心城市,中华城的升级工作也摆在工作的首位。
新增民居70所,可容纳400人左右,修建民居的大部分都是此次出征的战士。还有少部分是一些商人修建的。(部落内兴建私人民居,需要用货币购买土地和建筑材料、支付人工等。大部分平民族人都居住在公共民居内,环境、卫生情况自然恶劣,但比起那些还住山洞和茅草屋的部落要好得多,因为中华城内的建筑都是用石灰、沙石混凝土和木料建起的。)
粮食的增产,部落也出现一些剩余的粮食,这其中有部分是大米和水果等食物。造酒业也随之被稍微带动一下。城内出现了第一所酿酒作坊和小酒馆。不过这两个连带关系不同功能的建筑,他们目前服务的对象只是部落的权贵阶层以及少量掌握一些生产资料的商人。
矿业,目前勘探和开采的人员达到1000人之巨。铁壁已经成为石灰、火山灰、粘土、铜矿、锡矿、铅矿的开采和储藏集散基地。以铁壁为中心,日落堡和中华城为支点,辐射南方联盟部落,初步形成一个材料开采、煅烧加工、买卖、储藏的集散中心。目前主要负责供应部落日常所需,部落的冶金、矿石加工等作坊都设立在此。
铁匠铺,锻造矿石作坊的一个延伸建筑。原来部落里大部分农具和一些铜制生活用品都是出自部落的作坊之手。随着冶金行业的不断壮大,掌握着第一手生产资料的作坊师傅和长老们,纷纷合资建立私人铁匠铺。虽然在规模和质量上比不上部落的作坊,但却拥有作坊没有的优势,那就是器具的细分和价格。他们从作坊和社会上收购一些品质较差的矿石和破烂铜器,然后再自己回炉加工出新的铜制器具。
在生活用途的小型器具方面,无论是品种的种类还是价格上的利润空间,都比部落作坊具有不错的优势。在某一程度上,也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链和利益集团,不再是部落旗下机构的一家独大局面,初步形成一个私有和公有对立的竞争。
新增的铁匠铺不多,目前城内只有三间,均为部落的长老、祭司和一些掌握技术的族人共同建立的。三间的人数都在150…200人之间,具备基本的分工,有铁匠师傅、学徒、采购人员、日常管理者等人员。三间不同背景支持下开设的铁匠铺也很有默契地开在三座城镇中,互不干扰,统一价格。因为品种繁多和价格便宜,族人也大多从铁匠铺来购买,只有少数贵重物品才跑去部落作坊购买。譬如耕犁等对质量要求较高的物品。
手工业除了冶金行业外,还有石器和竹木料、草藤等加工业。不是每个人都用得起铜器的,也不是所有劳作工具都是铜器才能胜任的。在采集、狩猎、伐木、挖矿、建筑等方面,石斧、石刀、石凿、石矛、石锤等都还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此外,竹、藤的用途也很广泛,绳索、建筑、编织、葺屋顶、藤席等等。
此外,这些还是制造工艺品的好材料。雕刻好的精美玉石、木制品和草结的手工艺品也在悄然兴起,有需求自然就有人供应。目前专职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有五百人左右。
建筑方面除了几名祭司和数十名专职泥匠外,平时筑城修路起房子的人力,大多都是召集族人来完成。建筑的发展和研究基本是在祭司和那数十名泥匠师傅中思考。
农业,作为人类步入农耕时代开始,就一直是头等大事。部落内大部分人都是在从事农业。如开垦、撒种、灌溉、种植、施肥、收割。值得庆贺的是,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族人陆续发现了玉米、油菜、土豆。目前还只是有少数人种植,不过相信不久,土豆和玉米这些高产量的农作物很快就会被华曦大力推广种植。
铁壁和日落堡目前有四百到五百的常住人口,月均流动人口在一千人左右。日落堡目前则主要是负责提取海盐和海盐集散地。
中华城目前因为农忙刚过,人手充裕,城墙也被华安增派人力从原来的五米增高至目前的八米,端得是高大雄壮,任何一个来到中华城的人都会被眼前这座高耸雄伟的城池所震撼。
华曦仔细看完那叠厚厚的羊皮卷报告后,连连夸口称赞,对有关人等的工作表现作出了肯定,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给他们参考。
末了,华曦也将这些日子来自己对部队编制的低劣性提了出来,并将新的关于军队编制和长老团改革方案递交到长老团中。
族长,不变,和之前一样拥有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
长老团按负责事务区域划分出长老和将军两种不同职务称呼。负责内外行政事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