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第3/4 页)
“邢景,杨知文,你们是何看法?”崇正帝对武将和兵部尚书的争论没做评价,看了一圈儿,还是问了两个内阁的人。
邢景上前,“皇上,臣认为两位将军和唐大人说的都在理,微臣综合一下,觉得我们私底下应做好打仗的准备,但还是要争取和的可能,看看大羌和戎族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若能和,微臣并不建议此时打仗,若对方条件实在太过分,我们做了准备也不至于真打起仗来的时候仓皇应对。”
到底是首辅,考虑的的确较为全面。
他的话也暗合周颐的意思,若是有和的可能,周颐也不建议此时打仗,他的新政还未实施多久,还需要时间来等它成长。一个安稳和平的环境当然至关重要。
但对方若得寸进尺,现在大越也有了一战之力,武将的话也并非没有道理,一味的退缩只会让自己陷入退无可退的境地。
而且,周颐从大羌和戎族的联合调兵中闻到了不同寻常的讯息,这应该和往常的勒索不同,他们两国甘于放下旧仇,看样子十有八九是打定了主意想要对大越全面开战了。
大羌,戎族,狄夷,就像三只鬣狗,偏偏大越这块肥肉还不停的在他们嘴边晃来晃去,引诱着他们来吃,这块肥肉太过鲜美,而且据周颐的情报,北边几个国家去年日子并不好过,内部正在闹纠纷,这时候一致对外才能转移矛盾,大越自然是他们的首选目标。
外诱内因,大越的繁华富饶已经成了他们的魔障,即便知道大越可能有了“神器”,但侵吞大越是这几个国家的一直以来的目标,想要他们放弃是不可能的,不管输赢,至少要打过再说。
正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们是顽石,大越是精美的瓷器。
“杨知文,你的意见呢?”崇正帝又看向杨知文。
杨知文忙俯首:“回皇上,微臣附议刑大人的话。”
崇正帝微微颔首,这时他看见排在后面始终低着头的周颐,便叫了他的名字:“周颐,你呢,有没有什么补充的?”
第177章 战书与反间
崇正帝一问出口,大家都不约而同的看向了周颐,虽然很不想承认,但这小子着实有些真知灼见。
周颐忙上前:“回皇上,微臣认为刑大人的建议很好,我们的确要尽最大可能求和,但也应该做最万全的准备,此外,若开战,我大越要防备的不止大羌和戎族,更要防备狄夷趁机落井下石,所以,我们应该想一想,如何让狄夷不参战才是当前要紧之事。”
御书房里的人一听,脸色越发凝重了。
崇正帝看向周颐,“怎么,你认为狄夷也会趁机参战?”
“我们北边的三个邻居一直以来都是狼子野心,若我大越真的和大羌,戎族开战,狄夷焉会没有动静,毕竟这是最好的机会了!”周颐的声音不大,但落在崇正帝和众位大臣的耳朵里,却觉重逾千斤。
若是真的,那大越就要面临北边全线作战,虽然这两年大越的年景好了一些,但单与大羌和戎族打仗都吃力的很,更何况是还要加上狄夷。
周颐说的可能是真的吗?众人稍一想,就明白这样的情况极有可能成真,崇正帝刚刚心里升起的一腔豪情,噗一下又熄灭了。
“那就按邢景说的,私底下做好万全的准备,表面上尽最大可能议和吧!狄夷那边也要派使者去试探一下情况,若能说服他们不参战最好。”崇正帝沉吟半晌,泛着疲惫的冷音道。他本以为这一次可以一雪前耻,没想到到头来还是要窝窝囊囊的求和 ,而且,这次议和还并不一定能行啊,崇正帝不是傻子,大羌和戎族如此动静,只怕是打定了主意要全面进攻大越了。
若再给大越一两年时间……
崇正帝的目光看向周颐,照大越如此发展下去,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那些邻居迟早会不足为虑,恐怕北边的几个邻居也看出来了,所以才选在这时候预备进攻大越。
崇正帝揉了揉眉心,任命了在场的韩将军和马将军领兵,并很快宣召了李将军,任他为北路统帅,在东北做好接应,以防若打仗,狄夷真的浑水摸鱼。
李将军乍一听可能要打仗,吃惊极了,他一直闲赋家中,也没怎么关心朝政,没想到皇帝一宣他就是这么大的事情。
虽诧异,但李将军还是斩钉截铁的接下了差事。
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崇正帝又任命了负责辎重的人,军造自然是兵部负责,粮草筹措则由户部协同,内阁统领。
只是这派何人去狄夷任使者,大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