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部分(第1/4 页)
几天后,他与友人闲谈,忽感右脚麻木,颓然坐地。
三天后,他和老友重逢,一时激动,口不能语。
曾国藩对自己的死亡有所预感。在去世前五天的日记中,他记载了衰弱的感觉,说他近年来写作觉得精神恍惚,不能自主,所以眩晕、眼病和肝风等病症,都是心肝血虚导致的。他觉得自己是苟活于人世,心中不免惶恐。
曾国藩去世的消息传出,死者的弟子和朋友纷纷表示哀悼,挽联和祭文一时堆积如山。由于人数众多,祭奠活动足足持续了一百天,可见曾门弟子之盛。左宗棠、李鸿章和郭嵩焘题写的挽联尤为中肯,大可概括曾国藩的一生。
左宗棠写道: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李鸿章写道:
师事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震九万里,安内攘外,旷代难逢天下才。
郭嵩焘写道:
论交谊在师友之间,兼亲与长,论事功在宋唐之上,兼德与言,朝野同悲为我最;
考初出以夺情为疑,实赞其行,考战绩以水师为最,实主其议,艰难未预负公多。
曾国藩是以大清王朝的一位勋臣的身份谢世的。他一度统帅着全国最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打败了大清王朝最恐惧的敌人。他始终没有听从王辏г撕推渌�婢�宋锏娜案妫�揽肯婢�赐品�丫��嗟那宄�持巍! !�
1872年,同治十一年(3)
王辏г嗽谠���约粲鹨怼⒉贸废婢�荒暌院螅�乖�蕴致垩�饰�桑�霸���霾懿佟T���骄踩绻剩�鹱懊惶���幕巴庵�簟M蹶'运终于知道他的帝王之术无法在这位湘军领袖身上实现,只得悻悻而归。
不少后人责怪曾国藩助纣为虐,阻挡历史前进。但是,如果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太平天国除了纯粹的改朝换代,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其他的任务,那么,曾国藩在认为自己无法使中国走上一条新路之前,不愿纯粹为了改朝换代而将内战延续下去,未必不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
此外,也有人说,以曾国藩的老成持重,他不会掂量不出,即便为了纯粹的改朝换代、黄袍加身而大动干戈,湘军未必定有胜算。西洋军队的虎视眈眈,清廷对汉人军队的猜忌和防范,湘军军饷的来源有限,湘军集团内部的种种矛盾,湘军将领们的意气用事,都是他必须考虑的因素。
曾国藩晚年的确以诸多的言行,致力于社会的变革。但他没有打算采取武力变革的途径。晚年的曾国藩常常坐在地球仪前出神。有一幅图,画的是曾纪泽兄妹陪伴父亲看地球仪。不管他在想什么,他的眼光在搜索中国以外的世界,在欣赏蓝色的海洋,却是无可置疑的。曾国藩看着外面的世界在想着什么,从他满腔热情地致力于洋务运动并且奏请派遣第一批幼童出国留学就可以猜出端倪。
1862年成为曾国藩幕僚的容闳,最早向清政府要员提出往国外派遣留学生。1854年他成为第一位毕业于美国一流大学的中国人时,就产生了选派留美学生的教育计划和愿望。
1870年容闳在协助曾国藩、李鸿章和丁日昌处理天津教案时,向曾国藩呈报了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的教育计划。
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在容闳的建议和计划的基础上,上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折》,并附有《挑选幼童赴美肄业章程》十二款。这道奏疏获得批准,从本年开始,清廷先后派出四批十二岁至十五岁的少年,共计一百二十名,由容闳带领赴美留学。
所以,曾国藩临死时的身份,不仅是大清的一位肱股忠臣,而且是一个热心改变中国落后现状的洋务运动先行者。
曾国藩死了,但他的门生故旧遍及海内,这是他一生以荐举贤能为己任的结果。据罗尔纲《湘军兵志》统计,从湘军出身的官员,有二十六人任督抚大员,有一百四十三人担任省级文武官员。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他本人和湘军在清末历史上占据显赫的地位。
曾国藩去世后,他所创建的湘军水师渐渐衰落。清廷下诏征用五十六岁的彭玉麟。同治皇帝召见这位水师大帅,将他补授兵部左侍郎,垂询长江事宜。彭玉麟三次上疏推辞就任侍郎,清廷便命令他每年巡视长江一次。
彭玉麟于1866年辞官以后,在第二年春天回到衡州老家,看到渣江老屋已经荒废倒塌,便在府城修造了三重院落,取名“退省庵”,表明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