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四章 耶律昭明(第1/2 页)
耶律昭明是辽帝的第十七个儿子。
从理论上来说,他属于皇族,就算他爹很能生很能活,但作为皇子,生活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很糟糕才对。
但偏偏他生在辽国。
辽国起于草原,长于游牧,所以在继承这件事上的风格与中原的魏国相去甚远,在中原生为皇子,如果遇见山河破碎的年头固然不是什么好事,但如果国力还鼎盛,那就纯属于投胎来享福了,只要没兴趣去争一争那皇位,平安喜乐地活下去总还是没什么问题的,逢年过节去给自己当上皇帝的兄弟拜一拜年,其他时候窝在自己的封地,只要不脑袋一抽起来喊一声奉天靖难,就连史官都得捏着鼻子认一句贤王。
只可惜这一套在辽国行不通--辽国的权力制度很大程度上还保留了部落时期的一些旧例,比如除了部落继承人其他的成年子嗣,就得分些牛羊分些族人赶他出去自己过日子,你要问日子过不下去了想回部落来啃老怎么办?
不好意思,压根就没这样的说法,不提着刀子把你赶出去就算是客气了。
而在辽国开国之后,这种鼓励皇子自己干活养活自己的风气也延续了下来,而且辽国不太讲究嫡长子继承制这个事情,只要皇子中有能力出众的,或者只剩一个还活着的,那就是下一任辽帝。
辽国的史书不算长,但这样的故事已经有很多了,现在这位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辽帝当年是怎么上位的早已无法考究,或许只有等下一任辽帝也历尽艰辛爬上那个位置,才会用解封当年史书的方式,来吸引去所有人的注意力,让他们忽略掉自己又干了些什么。
一代代辽帝就在这种略显原始和血腥的竞争方式中厮杀出来,不得不说还是有一定效果的,虽然最后爬上去的皇帝杀性可能有些重,但起码不会太蠢,每一个皇子成年之后都会在军中或者朝中任职,起步有多高通常看当时的局势和他们老爹的心情,而在如今辽帝除了夭折的几个外的十九个儿子之中,耶律昭明便是最不受重视也最奇葩的那一个。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个野蛮人中的读书人--这一点从司徒鄢是他的朋友,而左相是他半个老师就能看出来。
再加上他年纪太小,懂事时自家的兄长们都能独领一军了,而他在军中豪无声望,竞争皇位基本没了指望,在朝中任文职又难免一身酸腐气,尤其是不擅长看眼色,在几次风波中都站错了队,便导致连最后养活自己和两个老奴的官职都弄丢了,只能每个月到了月初跑到辽国近些年才有的宗人府打秋风,甚至得靠卖点藏书才能勉强把日子过下去,而且许多好友虽然碍于旧例不好伸手塞钱,但也不好真眼看着这位皇子饿死在上京城,或者穿着满是破洞的衣服招摇过市,所以还是偶尔不惹眼地施以援手,起码能让他的日子过得好一点。
比如当初的司徒鄢,就没少让府上的下人趁清晨送菜送粮。
说句实话,堂堂皇子能混到这个地步,辽国开国以来也是头一例,辽国那么多皇子,有死在争位的,有死在战场的,有死在暗杀的,甚至还有在朝中任职触怒自己亲爹被推出去砍头的,可像耶律昭明这样废材的,那可真是前无古人后不一定有来者,很多时候耶律昭明在上京城内城边缘的那栋小院里对着自己那两个从宫里带出来的老宦官感叹,估计自己这辈子已经完了,唯一的指望便是新帝上位之后能给他这便宜弟弟一点好脸色,把他送到草原或者西域那些远远的地方,起码能不愁吃穿--只能说他的追求也就这样了。
但老天爷从来都喜欢和人开玩笑,当二十岁的耶律昭明准备躺平等死的时候,宫里来人了。
耶律昭明记得那是个平凡的清晨,他在院子里喝着加了些糖的白粥,一个老宦官在旁边给他补着内衫,因为那内衫裤子上破了个大洞,所以这些天耶律昭明出门都不敢走快生怕外衫飘起来露出破洞叫人耻笑,吃完早饭之后耶律昭明打算去一趟宗人府,问一问上个月没发全的皇族月钱--他是皇子中唯一去领的那个,然而在他推门之前,那扇有些掉漆的门先被人推开了。
他被带入了许久没有再进过的御书房,见到了一向不喜欢自己的亲爹,还看到了在一旁抹眼泪的母妃,以及投来诡异目光的左相右相。
如果说在入宫之前他还幻想着这是自家老爹心软了想给他条其他的路子走,那么他此刻就算是再废材,也能意识到,事情不对了。
他听到了一份旨意,一份已经加盖了大印,也根本不需要问他意见的旨意,他作为辽国的皇子,上京城有名的废材,身上流着一半辽帝血脉的皇族,要去到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