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页)
作战会议上的分歧(1)
…
娘子关方面守军的溃退,使日军沿正太路两侧迅速逼近太原,太原形势顿转严峻。阎锡山于11月1日令忻口方面的守军向菜水坞、青龙镇、天门关一线转移;协助防守太原。阎曾向蒋介石致电,陈述其撤军的理由:〃我东路军黄部退至寿阳以东附近地区后,连日被敌猛攻,仍不能支持,不得不准其逐次向内撤退。在此千钧一发时机;若不迅速令西路军卫部向市转进,一旦敌突至阳曲城下,不特该城防部队陷于孤立、难以固守,即卫部后方亦感莫大胁迫,攻守两难。为万全之计;已拟以依城野战之目的,令卫部于今(2日)晚向菜水坞、青龙镇、天门关之城转进,占领阵地,与敌决战。〃
所谓依城野战,即以守城部队为核心,城市外围防御工事为主阵地,内外防守部队合力包围聚歼日军于太原城郊。
11月2日,阎锡山在太原绥靖公署召开有卫立煌、黄绍竑、孙连仲等参加的第2战区高级将领会议,讨论太原防御问题。太原是阎锡山统治山西20多年的首府,是他所经营的官僚资本集中地,保卫太原,政治、军事和经济意义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战斗力强健的10万日军的三路会攻下,太原失守其实只是个时间问题,对此,在太原的中共代表周恩来就有着清醒的认识。究竟是战后放弃还是不战而弃,已经一败再败失守山西半壁河山的阎锡山最终选择了前者。在此次会议上阎锡山推出了保卫太原城的作战计划。作战方针是利用太原四周既设阵地线,实行依城野战,以阻敌前进,消灭其兵力,待后续兵团到达,再施行反攻夹击而聚歼之。兵团部署:
1、第35军(第211旅、苇218旅),独立第1旅,第2旅,新编第3、第8、第9各团,第73师之一旅,及炮23团刘传衡团长指挥之炮21团、炮22团(欠第2营营部及第3、6连)、炮25团第1营,并由忻口开拔之第71师、独立第八第8旅等部,统归傅作义总司令指挥,布署太原城防。
2、以黄副司令长官指挥之各部,在北营、赵家坡、张河村、刘家河及孟家井、上庄一带占领既设阵地;以卫立煌总司令指挥之各部队,在菜水坞、青龙镇、天门关一带占领既设阵地,统归卫总司令指挥,在太原附近准备依城野战。
3、以达到黎城东阳关之汤恩伯军向榆次附近推进,俟敌攻太原时,在太原附近部队夹击而歼灭之。
4、太原近郊并城周重要工事,由新编第6旅、独立第1旅之步兵一部及骑兵连担任警戒。
阎锡山将其〃依城野战〃计划推出后,第2战区副司令黄绍竑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忻口和娘子关两方面的部队正在败退,恐怕在还没有占领阵地的时候就被敌人压迫到太原城边来。原有的国防工事并不可靠,万一那些部队站不住脚,被敌人压迫下来,前方许多人都混杂在像锅底的太原城区,其后果不堪设想。黄还认为,太原城固然不宜轻易放弃,但也不应以野战来支持守城,而应以守城来支持野战部队的休息整顿。即使守城部队都作了牺牲,以换取大多数野战部队休息整顿的时间,也是值得的。他主张将娘子关方面的部队(能掌握的只有孙连仲部和一些陆续到达的川军)撤至寿阳县铁路以南和榆次县以东的山地收容整理,并与第18集团军联络,从敌人侧后予以袭击;日军如向南进攻,则沿同蒲路东侧山地逐步撤向太谷、平遥。忻口方面的部队,除派一小部分守北郊既设工事警戒外,其余皆撤到汾河以西的高山地区整顿,并监视敌人,必要时侧击敌军。这样布置,从忻口、娘子关撤退下来的部队既可休整,也可牵制敌人攻击太原城,太原城内部队也可支援城外部队。
晋绥军将领对阎锡山的计划自然没有什么异议,但中央军的卫立煌以及孙连仲均表示反对,而是赞同黄绍竑的意见。
会议一直开到2日深夜一点多仍然没有结果,一些疲惫的将领甚至打起了呼噜,会场上也只剩下阎锡山与黄绍竑两人相持不下,最后,阎锡山明确表示:〃军队已经行动了,要改变也无从改变了〃。
军事会议后,阎锡山即离开太原赴交城。实际上,阎为保存自己的实力,已将晋军主力调往临汾等地,因此对于〃保卫太原〃只能是画饼充饥,此时担任前线指挥的卫立煌6日下达了暂避决战、固守太原、主力南撤、待机回歼日军的作战计划。
这个计划的下达,实际上改变了阎锡山的〃依城野战〃的作战方针,而使守卫太原城的部队成为孤军独战,极大地增加了守城的困难。
后来局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