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北方各藩镇为了保护既得利益,也暂时停止了彼此间的冲突,把矛头一齐指向起义军。长安附近的庄园地主则逃往深山密林中,结寨自保,把粮食藏起来,于是农民起义军的主力就被压缩在长安附近的狭小地区里,粮食供应很是困难,到后来将士们甚至只能以树皮草根来充饥了。
另一方面,农民起义军在起义之初为了避免与优势敌人的遭遇,尽可能的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这样一来,虽说暂时避免了与优势敌人的正面交锋,保存、发展和壮大了自己,但是接下来的问题却也不少:起义大军转战千里,流动作战,占领了新地区,就放弃了原有的地区。他们虽然取得了长安,却没有控制住广大的地区,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的根据地。而一支没有自己稳定根据地的起义军,就必然是一支缺少后援而不可能长期坚持斗争,更经不起巨大挫折和失败的军队。
百姓起义大军的形势已然十分危艰,却也就是在这万分危急时刻,大齐政权的同州防御使朱温却背叛了大齐皇帝黄巢,率部投靠了唐王朝,由百姓起义军的精锐部队转而变成了百姓军的劲敌、刽子手、百姓军最凶狠的敌人,从而在背后给百姓起义军致命一击,使形势本已十分危急的百姓起义军如雪上霜。
第一章 出身乱世(2)
当时,朱温驻守同州(今陕西大荔),直接面对的就是唐朝河中留后王重荣。这个王重荣先前也曾投降过黄巢起义军,但在唐僖宗逃蜀之后号召各地将领围攻起义军的时候又重新叛归了朝廷。这时的王重荣,手握数万精锐之师,由于兵少,朱温与王重荣多次交锋,均遭败绩。当时唐军有一批运粮的三十艘船通过夏阳(今陕西合阳东),朱温派兵中途抢劫下来。王重荣派三万精兵抢夺,朱温不敌,只好把船只凿沉,王重荣便围住了同州城。朱温突围不能,只好向黄巢求援。可是求援的奏章都被当时主持军政的大将孟楷扣住。而朱温与孟楷素有矛盾,自然,朱温等不来救兵。于是,坐困孤城的朱温,便已有了背叛之心。
朱温此时虽有此心,但一时却也未得时机。恰巧这时他手下的一个名叫谢瞳的部将,乘机劝说朱温降唐。谢瞳告诉朱温说:“黄巢乘李唐皇室衰弱之机,率领几十万大军攻下了唐朝的京城,赶跑了僖宗,自己做了大齐皇帝。现在,唐朝所召集的四方勤王之师已经围困住了黄巢,黄巢屡战屡败,而唐朝的力量却愈来愈强大,看来他这个皇帝是当不了多久的。当下将军处境困难,黄巢却不派兵援助,将军你难道还该乘此机会考虑考虑自己的出路吗?”
朱温闻言,心下已经有所触动,却又按剑而佯怒道:“竖子是何等人也?老朱我乃是黄王手下一等一的大将,你竟敢当着我的面劝我弃黄王而降唐,不怕我将你碎尸万段吗?”
谢瞳知道朱温的心思,忙忙地跪下,继续言道:“将军要杀小人,小人自当引颈受戮。只是小人贱命一条,死何足惜哉?只是,末将临死却为将军不值呀。”
朱温冷喝一声:“此话怎讲?”
谢瞳道:“将军对黄巢可谓是忠心耿耿,天日可鉴,属下已感动非常。然则将军如此忠心于黄巢,想那黄巢却并未曾厚待将军啊。”
朱温道:“黄王封我为大将,独当一面,何曾亏待于我?”
谢瞳闻言,摇头道:“将军此言并非属实啊。”一面向朱温抱拳道,“将军,小人可以问将军一个问题吗?”
朱温点点头:“当然可以。”
谢瞳遂问道:“请问将军,您与那孟楷功劳谁大谁小?”
朱温道:“这还用问吗?自然是我老朱了。”
谢瞳接过话又问道:“那我再问将军一个问题,您与孟楷谁最为黄巢所宠?”
朱温丢了手中的剑,不禁黯然道:“自然是孟楷了。”
谢瞳乘机言道:“想将军跟随黄王以来,披肝沥胆,数有大功,然官不过防御使,宠不过孟楷。圣人云,忠臣折主而仕,良禽折木而栖。就末将想来,那黄巢何尝信任过将军?将军虽然官拜防御使,可是他黄巢还不是一样派了严实来监军吗?——这分明就是不信任将军你啊?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如此之主,哪里算得上名君圣主呢,哪里又值得将军您为他效命呢?况且,如今战事糜烂至此,而将军等待的外援却长久不至,将军难道还不该为自己打算吗?”
朱温听了谢瞳的话,再仔细想想,觉得很有道理,当即重赏了谢瞳,遂决定投降唐朝。有了投降的打算之后,朱温先与手下几个亲信大将一合计,略施计谋,首先斩杀了黄巢派的监军严实和反对投降的大将马恭,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