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页)
水量大,成为济水的主河道,汇合处叫作河曲。和山说,“实为河之发都,”也是这个意思。这一经的五山,是同一个地区不同时期的五个巫祠,时间不少于千年。在敖岸时期是“如茜如举”,在青要时期是河林,在(马鬼)时期有枣和飞鱼,在宜苏时期有向北入河的河道,在和山时期河林形成九条河道。这一经记录了萯巫祠的历史。
第3山
“又东十里,曰(马鬼)山,其上有美枣,其阴有雩孚之玉。正回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飞鱼,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畏雷,可以御兵。”
第4山
“又东四十里,曰宜苏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蔓居之木。滽滽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是多黄贝。”
第5山 和山
“又东二十里,曰和山,其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发都。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其状如人而虎尾,是好居于负山之阳,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
“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是说,河网地貌在和山结束,从合山再向北开始有河道。
这1篇精心塑造了两个动物神:武罗女神,豹文。泰逢主神,虎尾。
萯山在洛河进入黄河(济水)的入河处,是伏羲后代建立起来的巫祠中心。这个时候是伏羲时期和夏(禹)时期的过渡阶段。
伏羲人曾经迁徙到洛河的源头,从距今八千年到距今六千年生存在洛河流域。这一经保留了伏羲方言:熏池,夫渚,仆累,薄卢,武罗,蔓居(渚,居是词尾音)。
历史没有伏羲人的记载,因为不使用古汉语,伏羲后代的信息丢失了。读到这些方言,可知伏羲的后代没有离开洛河。
崇拜的生命力是这样的长久,在今天仍然记得炎黄,记得华夏,将炎黄和华夏当作祖先。伏羲人创造了自己的崇拜,一代一代的流传,从伏羲语到古汉语,从夏时代到周秦时代,被崇拜流传,被文字记录。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夏时代 夏氏族
夏时代
公元前4千年以后,黄河土地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始族时代向氏族时代的过度时期。3块氏族发祥地,古河道,伊洛,渭河,伊洛处在中间地带。从公元前4千年开始,始族间聚散加剧,迁徙频繁。西来的,东来的,土著的,大大小小的氏族中心纷纷在伊洛建立起来。伏羲始族汇合起来两个中心。1个中心在伊洛,叫作夏,夏的人口成分复杂(因为语言的原因)而且模糊。又1个中心在河南东部和南部,叫作太昊。太昊后来汇合进了黄淮平原的土著中。这是后话。
这一篇说夏时代。
夏时代是指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伊洛的历史时期。这1500年的时间里,在古河道集合起来古汉语氏族,在伊洛集合起来夏氏族。
读者可能记得,在始族时代有走巫。走巫,那是原始的文化人。走巫从一个始族到别一个始族,传播着历史文化,讲述着始族的起源故事。在始族时代走巫还没有自己的“领地”。走巫从一个村落走到另一个村落。到了夏时代就不同了,巫有了自己的领地,开始从始族和村落里独立出来建立起来专业的巫祠。这独立出来的巫祠阶段在大商演义书中叫做史诗时代,在本演义叫作夏时代。在早期阶段,巫的宣讲主要地还是始族的起源故事。这是采集时代的始族人最感兴趣的内容。夏时代的巫讲述了动物神:人渴望得到的强力从动物那里表现出来。这样就产生了动物崇拜。巫的宣讲从始族的起源转向了对动物的崇拜,宣讲著名的禹治水神话,创造出来巫文化辉煌。
从公元前4000年以后开始了从采集向人工生产的转变,可以想像这个转变的过程是极其艰苦的,也极其缓慢。一定不是“将种子撒到地里就有收获,将牛羊赶到山坡就有肉吃”那么简单。关于人工生产在文字记载中见不到,可是,这见不到的人工生产却决定着一个历史时期。人工生产养育了巫文化。
上面说的便是夏时代的两个特征:人工的生产和巫文化辉煌。夏时代的时期在古河道产生了古汉语氏族。古汉语氏族创造出来巫文化叫作史诗时代。但是,在伊洛,还没有接受古汉语,使用夏方言。夏方言其实是渭河华语和伏羲语的混合语,叫作华夏语。华夏语和古汉语曾经并立了1段时间。史诗时代是古中华各地区都走过的历程,伊洛也走过。十分的可惜,因为语言的原因,伊洛的史诗时代资料不足,轮廓模糊。好在从周以后制作的历史知道,在伊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