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3/4 页)
果认为,学生普遍认识到避孕套不仅是避免怀孕的工具,而且是避免自己受到伤害的工具,是一大成功。直到今天,还有不少日本教育界人士把日本的性教育叫做“艾滋病预防教育”,就是这个原因。
美国人说艾滋病比教堂更加有效地维护了美国的家庭,看来日本人也可以说艾滋病比呼吁更加有效地促进了日本的性教育。
不过,这种性教育,依然只面向中学生,而对于小学生,这方面应该怎样做,日本依然争论不休,在绝大多数日本小学校中,“性”教育依然是禁区。当然,进行摸索的不是没有,不过通常都会惹来麻烦。日前,又有因为有小学校向小学生普及性知识,引发当地议员和地方团体抗议的事情,轩然大波之后,发现其教育内容不过是让儿童了解避开性侵犯和*待的方法而已。
连这样的教育,都被视为异端,可是同时又有大量的日本少年需要从黄色漫画或者影片中了解性的概念——这方面的商家恐怕没有为教育作贡献的思路,日本孩子会接触到什么可想而知。
根据日本性教育协会的统计,今天日本高中生中无论男女承认有性经验的已经达到三分之一,即便初中生中也分别有5%左右有性经验(有接吻经验的则在20%以上,均为女性高于男性),而性教育的进展却如牛步蹒跚,难怪日本的教育界人士要担忧这方面的落后了。
(2007…04…1711:54:49)
樱花树下醉胡姬——谈谈日本的“花见”之节(1)
关于日本,曾经有一本书在西方非常流行,书名叫做《菊与剑》,此书作者美国女作家本尼迪克特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日本人“黩武而又爱美……保守而又求新”的充满矛盾的民族性格。这本书被称作西方世界对日本理解最深刻的作品,然而,在同处东方的中国人眼里,它还是充满了似是而非的地方。
比如这个书名就大有问题,其实菊与剑无一是被日本人自己看作民族特征的东西。日本传统的兵器是高碳钢制作的武士刀而不是剑,日本人最为心醉的花是樱而不是菊。
这里面其实就反映了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日本与中国同属东方,但两国的文化却存在着微妙的区别。用中国来对比一下,可以让樱花武士刀代表的日本文化原形毕露。
先说说刀,中国古代军队也用刀。
中国古代兵器中刀代替剑的原因是实用主义的。随着汉代建立威震北亚的铁骑部队,快速行进的骑兵交手时来不及进行第二次攻击就错马而过,使剑两面有刃的优点无从发挥,利于劈砍的环首刀因此成为当时中国军队最主要的作战武器。然而,日本古代的马近似大驴子,所以没有条件建立成规模的骑兵,但日本古代军人却选择了刀而不是剑作为武器。究其原因,众说纷纭之下我个人的看法是它正反映了日本民族喜欢追求极端的特点。日本是一个古老的海岛国家,土地贫瘠,国土狭窄,使日本人的生活充满艰险又缺乏弹性,他们因为生路维艰而狂热于成功与出人头地,又因为生活困苦而产生对生命的轻视。武士刀精密的制作工艺和得当的弧度使它的攻击力极为凶狠,但修长的刀身和只一面有刃的特点,又使它成为一种“孤注一掷”,要么全赢,要么全输的兵器,一旦出手攻击失败,很难转入防御。从中国人“中庸”的视角,这种攻守不平衡的武器很有问题,但日本人却为它“乾坤一掷”,“非死即荣”不留后路的特点醉心。日本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对非荣即死的讴歌,庶几可以铨叙武士刀在日本盛行的原因。
要谈到樱,情况就复杂得多。
中国人虽然也喜欢樱花,却很难像日本人那样把樱作为自己民族性和灵魂的寄托。中国人喜欢兰香远益清,或者牡丹富丽堂皇,还有人对梅花傲雪凌霜情有独钟,到底中国的国花是哪个?其实并不容易选择。中国人民族性的多样性和豁达宽宏在此也可见一斑。本尼迪克特女士认为应该用菊代表日本民族,可能是因为她写此文的时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日军步枪上,军舰上都带有一个*徽。其实,*是日本皇室的徽章,据说是崇尚中国文化的产品。当时中国的唐王朝崇尚牡丹,日本也以牡丹的繁复富丽为美。然而,作为学生终归不敢偕越,只能选择比较类似牡丹,但是稍减堂皇之色的*作为自己的徽章了。日本人对于*的感情是尊重而不是认同,假如投票选举日本的国花,我想日本极少会有人选择樱花以外来投票的。
我曾问过日本同事,为什么日本人对于樱花有着这样强烈的感情?日本同事答道,樱花,飒,一瞬间满树皆花,一旦风雨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