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页)
对数目字的独特理解有关。
据传,清光绪年间,山东济南有一个姓杜的大商人,除了擅长经营之道,还对数字很有研究,尤其喜爱“九”这个数字。他在城内开了九家店铺,名字全冠以“九”字,九华楼为其中之一。九华楼规模并不大,可是店里的厨师却是重金聘来的名厨,尤其擅长烹制猪下货菜肴,其中红烧大肠一菜驰名泉城。有一次,当地的几个文人雅士来店中宴饮,席间对红烧大肠一菜非常赞赏,向杜某建议为此菜起个更好听的名字。杜某谦虚求教,其中一位雅士晓得他喜爱“九”字,投其所好,当即取名九转大肠,并解释说,道家炼丹,有“九转仙丹”之名,而这道菜颜色红亮,味道极佳,食之如同服用仙丹,妙不可言。杜某听了非常喜欢,遂将红烧大肠更名为九转大肠。从此声誉日盛,流传至今。
晋代葛洪《抱朴子金丹》称:“八转之丹,服之十日得仙;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转,是循环变化的意思。九转,即指反复地烧炼。按道家的理论,烧炼时间愈久,则转动次数愈多,所炼之丹更有能量。九转大肠便是取精心制作之意夸赞其菜。
九转大肠盛传于山东、京、津及东北地区,其他地区很少见到,并且少有演变品种。
九转大肠风味独特,具有肥嫩爽口、酸甜香辣咸诸味俱全的特点,百余年来,备受人们推崇。虽然其他菜系也有肥肠菜肴,可是与九转大肠比起来,总是稍有逊色。
吉祥喜庆的四喜丸子(图)
每逢婚庆和重要节日等喜庆之事,宴席上往往以四喜丸子为首道菜肴,以其吉庆、团圆的寓意,给宴席增添了欢乐和热烈的气氛。它不但能够给人带来欢愉融洽的感受,还表达了殷切祝福之意,使宾主尽欢,共享美好时刻,留下美好的回忆。四喜丸子,可称是最为人们喜爱的吉祥菜肴。
据传,四喜丸子创制于唐朝年间。有一年朝廷开科考试,各地学子纷纷涌至京城,其中就有张九龄。结果出来,衣着寒酸的张九龄居然中得头榜,深出人们意外。皇帝因赏识其有才智,便将他招为驸马。当时正值张九龄家乡遭水灾,父母背井离乡,不知音信。举行婚礼那天,张九龄正巧得知父母的下落,便派人接至京城。喜上加喜,张九龄高兴之下,叫厨师烹制一道吉祥的菜肴,以示庆贺。菜端上来一看,是四个炸透蒸熟并浇以汤汁的大丸子。张九龄询问其意,聪明的厨师答道:“此菜为‘四圆’。一喜,老爷头榜题名;二喜,成家完婚;三喜,做了乘龙快婿;四喜,合家团圆。”张九龄听了哈哈大笑,连连称许。又说道:“‘四圆’不如‘四喜’响亮好听,干脆叫它‘四喜丸’吧。”自此以后,逢有结婚等重大喜庆之事,宴席上必备此菜。
后人对“四喜”有不同的解释,有人把喜庆、吉祥、幸福、长寿称为人世四喜;而南宋文学家洪迈《容斋随笔》中的四喜诗“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所言的四件喜事,更是尽人皆知,近千年来被普通百姓视为人生最大的理想。时至今日,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
四喜丸子又称大肉圆、四喜圆子、四喜龙蛋、合家团圆等,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此菜,尤其以东北三省的制作著名,无论城乡,凡有婚、寿、喜庆宴席,必以此菜为首道菜肴。以四喜”为名的菜肴在中国有很多,清代即有四喜蒸饺、四喜蝴蝶、四喜羊肉、四喜丸子等菜肴。至近代,人们爱其吉祥含义,以“四喜”为名的菜肴更是林林总总,约有上百余种。
四喜丸子为红蒸菜肴,传统做法是将丸子做成稍扁,两面煎至外壳稍硬,再烧而成的一道香酥菜。现今则改成旺火宽油炸,着色,定形,然后或烧或蒸制成。地区和菜系的不同做法也不尽相同。主料除使用猪肉外,也有使用另类材料制作的。如辽宁有一道新四喜,是用猪肉馅包素馅制成;《豆腐菜谱》中有以豆腐馅包肉馅制成的四喜豆腐丸子;《四季素菜谱》中有用山药泥包豆沙馅制成的素四喜丸子等等,风味各有不同。总之,四喜丸子在民间食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虽千变万化,但总是不失它的喜庆色彩。
济南泉城糖醋鲤鱼
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鲤鱼的神话故事。《列仙传》讲,有个叫子英的打鱼人,有一天网到一条红色鲤鱼,因为觉得它颜色美丽可爱,便把鲤鱼养在水池里,并用米和谷物喂它。一年后,鲤鱼长到一丈多长,头上生出了角,身体长出了翅膀。子英又惊讶又惶恐,对鲤鱼连连跪拜。这时鲤鱼开口说:“我是来迎你升天的,赶快骑到我背上。”天落下大雨,子英爬到鲤鱼背上,瞬时腾空而去,消失在云雾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