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1/4 页)
查大师有许多弟子,其中他最器重的却是海宽。海宽最初跟随查大师学艺时仅十七八岁。小伙子精神,鼻直口阔二目如电,浓黑的两道粗眉直插二鬓,中上等个子,不胖不瘦的身材,举止文雅落落大方。海宽是清真贵教,父亲是阿訇,他在家中排行老末,生他时父亲已五十多岁了。海宽从小进私塾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及论语、孟子,学过清真的教义,因为临清一带的回民特重习武,所以海宽从小也打下了良好的武术基础。这些都为他成为一代儒侠打下了基础。
海宽随查大师学习,一是他有很好的悟性,二是他有一定的文化底子,所以学习起来领会快,理解深刻,不但可以用到妙处,而且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相比之下,何璧就差些了。论悟性论文化都逊于海宽。
看官,我们不是偏向海宽说话,因为任何事情都有条件决定。悟性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底子好,可以使悟性极大的发挥;悟性好,可使文化得到充分利用。比如咱们北京郊区有个老兄,他的悟性很高,喜欢玩机械人,但由于文化太低,所以很难使他的悟性充分发挥。
何璧没什么文化,悟性一般,所以没有海宽举一反三的能力。可他偏偏又心胸狭窄和有疑心病。他非说查大师偏向海宽,老给海宽吃小灶。有一次何璧竟然问查大师:“您不公平,都一样是您徒弟,您为什么多教海宽东西?”查大师说:“孔夫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道理你明白吗?何璧说:”是呀,拿一条鱼换不回三条鱼肯定富不起来呀,这道理谁不明白啊?”气得查大师差点背过气去。查大师说:“我教大家一招,你们还没学会呢,海宽已经悟出怎么由一招拆出三招了。我只能再教他新的了。不用说你们拆三招,就是那一招学会了,我也可以再教你们新的呀。”但何璧是认死扣子的人,他没觉得海宽比自己悟性好,文化高。一句话,师傅太偏心!
由于何璧这么认为,所以每次比试,他总赢不了海宽。海宽知道师兄年龄比自己大,好面子,所以每次比试只维持平局,不敢胜他。何璧不知海宽是让着他,逢人便说:“你瞧师傅偏向他吧?可俗话说得好,偏疼不上色。真招呼起来他也不比我强。”等查大师回西域时,将掌门人的重担移交,让海宽为正,何璧为副。同时把那本《查拳秘籍》给了海宽。当时何璧没说什么,等查大师走后,何璧不干了。他当众逼着海宽和他比试,并说谁赢了,《查拳秘籍》归谁。
海宽说:“你要愿意当正你就当正的,我来副的,咱们一家人何必要比试?”
何璧冷笑道;“我为了服众,堵别人的嘴。别让人说我无能占高枝。”
海宽无奈的说:“我下不去手,而且那也不是什么高枝,那是剑锋枪尖。”何璧一听腾的跳起多老高,对大家说:“你们听到了吧?他尿了,咱掌门人岂能要这样人?海宽,你比不比?”师兄弟中有向灯的就有向火的。其中也有几个跟何璧二五眼关系的,这几个就想看热闹,至于谁赢都无所谓。于是把海宽架到院子里。
何璧不由分说,兜头朝海宽就是一劈掌,那是用了十二分的力量。那要是让他劈上,就得脑浆迸裂!海宽从来掌风声中知道厉害。心想,你这个人怎么如此狠毒!比试竟然下此死手!海宽没辙,只好应战。
这么说吧,海宽是儒侠,他知道“和为贵”的道理,他知道“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更知道“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较”的最高境界。海宽不想伤了弟兄间的和气互为仇敌,因此只是巧妙的一闪,身子轻转,贴在了何璧身上。何璧又是膝撞,又是胯打,又是肘击,又是头磕,又是指插。用尽了浑身的解数也是争脱不开。就见海宽如一条泥鳅贴着何璧转,何璧无论如何也碰不到他。此时,连傻子都看的出,只要海宽一发招,何璧不是败不败的问题,而是不死即废!
正当何璧打不着,停不下,累得鼻凹鬓角热汗涌出不知如何是好时,就见海宽一个浪抢扑倒在地,捂着屁股说:“师哥呀,别比了,我败了。”说罢进了屋。
您瞧,人家海宽知道你争强好胜,成心让你不就结了吗?不!在何璧看来,你要真让我,必须让我把你打得吐血、背气、翻白眼,直挺挺的躺在那里倒气,而且必须搭到郎中那里喝醒魂人参汤抢救,那样才像真败。像现在这样还不如不让呢。您说世界上真有这种人吗?我这么一说,您这么一听,真格的,您只有在实践中去体会了。
何璧知道海宽的假败大家心里都明镜似的,《查拳秘籍》也没法要,觉得自己在武馆是没脸呆下去了,于是才发生了他对海宽发誓的场面。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