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第1/3 页)
。
邵元节走了,一边围观的军士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的问道:“李十一,你真的看到了吗?”
“没,没看到,确实是看花眼了。”那李十一慌忙否认。
他已经意识到了:看没看到不重要,问题是,看到了,就要跟皇上以及小仙师作对,而且还有脱离群众,标新立异的嫌疑;没看到则是跟大伙儿一样,一起跟着傻乐呵就行了。
尽管他没看过皇帝新衣的童话,但这里面的道理,他还是分辨得很清楚的,枪打出头鸟,自己这种小人物,还是消停点比较安全。
有了李十一这个先例,邵元节的侦察工作彻底陷入了绝境。军中没人配合,因为戒严,野外也没什么目击者。而且船上的人都看到了,以这些目击者的身份,他想要反驳,就得以数量补足,单靠几个小人物的证词是不可能翻案的。
何况,纵是有,他这个问题也很难得到确切的答案,因为他没办法说明时间。法术多快啊,京城消失可能就是短短的一瞬间,他怎么能找出另一群,在同一时间,观察京城的人来?
倒是身在京城那些人似乎可以利用,可是,他想了想,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关键还是法术,有道是: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在城里的人完全没有感觉,不正说明仙法的高明吗?
而且,随着圣驾回城,护驾军士很快就会把消息传出去,然后……所有人都会受到影响,最后,这件事就盖棺定论了!
抬头望着画舫,邵元节依稀看到了那个俊秀的身影,俊脸上荡漾着微笑,那是智珠在握的神情,每次看到,都会给他的对头带来沉重的打击。
“妖孽,妖孽啊!”邵元节仰天悲呼,下一刻,口中已是鲜血狂喷。
看着岸上那混乱的景象,刘同寿微微叹息,老邵的本事还是很不错的,他已经相当接近真相了。
包括封神演义在内,两个月以来的所有事,都是在为了这场大型魔术表演造势,正因为有了这些舆论,他的魔术才能收获成功。
这个魔术是西方魔术,由大卫。科波菲尔所创,他曾经用类似的手法,将自由女神像给变没了。
自由女神像和京城都是庞然大物,想凭空给弄消失了,当然是不可能的,这个魔术的原理,就是利用视角。
魔术要在场地上动手脚,在表演的过程中,使其不被察觉的向后倾斜,抬高视角,这样,看起来就是目标消失的效果了。
后世可以用电脑控制,使人无法察觉,刘同寿当然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他用五行生克的说法,把皇帝忽悠到了船上,在甲板上动手脚。船在水上,本来就晃动不定,就算感觉到摇动,也不会有人察觉到机关的存在。
黑幕、法事,都是为了转移众人的注意力。
如果谢丕不去揭幕,刘同寿也已经安排了楚楚做这事儿;就算邵元节以及那些和尚们不造势,他同样也要表演这个魔术;这一切,都不过是顺水推舟罢了。
接下来,只要借着这股东风,在朝野内外大展拳脚就好了!
目标只有一个:一统教门,权倾朝野!(未完待续……)
第221章 帝位(结局)
邵元节的眼光不错,后续的发展都在他的预计之中。
匪夷所思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城,随即,又匪夷所思的被全城人所认可,最后,开始向京畿周边,乃至更远的地方传扬。
刘同寿的风头一时无两,在民间的称谓也是越来越多。
上虞小仙师的名头叫起来虽然顺口,但骄傲的京城人却不怎么喜欢,这样的大人物,福泽岂能让小小的一个县城给占尽?完全就说不通嘛!
于是,各种极尽绚烂的称号纷纷被冠在刘同寿头上,大浪淘沙之下,最后剩下了一个最受欢迎的——大明第一国师!
在明廷的规制中,没有国师这个称号,不过,反正只是个称呼,谁又会计较那么多呢?当消息传进宫廷后,皇帝也是龙颜大悦,御笔一挥,顺应民意的封了块牌匾给刘同寿。
皇上都认可了,谁还不服?自是皆大欢喜。
有了这个称号,道家协会自然更加兴旺了,佛门也产生了动摇,禅宗成为第一个主动并入道门的佛教宗派。其实,禅宗本来就是华夏的传承,其传承的是春秋百家的纵横家一脉的衣钵,故而长于辩难,精于此道者,就算遇上当世大儒,口舌上也占到便宜。
这个说法是刘同寿提出来的,他拿不出证据,不过,只要想想后世的阿三就知道了,创立佛教的他们,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