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音乐工业整体上就在衰退,但热门音乐市场的衰退更为惨痛。顾客们转向了一些不那么主流的选择,散向了上千个五花八门的亚流派。至少对音乐来说,这看起来像是大热门时代的终结。
谁毁掉了热门音乐?
是什么让音乐工业的一代最佳顾客(十几岁和二十几岁的歌迷)抛弃了唱片店?行业内的答案只是“盗版行为”:Napster一类的在线免费文件交换网站以及CD的刻录和交流共同制造了一个免费、随时交易各类歌曲的地下经济。这种说法并非全无道理。尽管唱片业中的诉讼官司一桩接一桩,但是对等文件交换网络上的流量一直有增无减。现在,每天都有约1 000万用户在网上共享音乐。
但是,尽管新技术确实是歌迷大叛逃的背后动力,但它的诱人之处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因素。它还提供了无数前所未有的新选择,让歌迷们听到了从来没有听过的音乐。一个普通文件交换网络上的音乐比任何一个音乐商店都要多。有了这么多的选择,歌迷们当然会欣然接受。今天,听歌的人不仅不再购买那样多的CD,还对那些曾经令他们神魂颠倒的大热门失去了兴趣。是追捧一个男孩乐队,还是寻找一些新的东西?面对这样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探索新天地,而且,自己亲自发现的东西通常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满足感。
第二章 大热门的兴衰起伏(4)
对等文件交换技术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以至于一个专门研究它的小行业出现了。这个领域的顶尖研究者是BigChampagne公司,它追踪分析在主要的对等交换服务器上共享的全部文件。它在数据中所发现的趋势就是整个文化从热门明星向小众艺术家的转移。
今天,音乐迷们在交流着800万首以上的不同曲目,可想而知,这些音乐几乎全都不在Billboard Hot 100单曲榜之列。其中有一种着迷于“捣浆糊”(将某个作者的曲子与另一个作者曲子混合在一起)的亚文化煞是兴旺,还有一些人喜欢用过去的任天堂游戏机中的8位芯片谱曲,再就是许多曾经在演出中大放光彩但没有一个电台愿意播的那种独立摇滚。值得一提的是,男孩乐队并不是多么受欢迎。
文件交换网络的兴起并不是文化地壳的唯一变迁。2001年,苹果公司推出了它的第一款iPod。这种白色的MP3播放器看起来相当简单,长10厘米左右,宽6厘米多,厚不足厘米。iPod绝对不是市场上的第一种MP3播放器,但得益于它的简练外观、精巧设计和苹果公司的高效营销战略,它成了第一种人手必备的便携数字音乐设备。很快,随着人们抛弃了他们的随身听和CD机,iPod的白色耳机变成了一道无处不在的风景。
iPod最让人震撼的特征就是它那60G之大的存储容量。凭借这个,用户们可以把一整个儿音乐库带在身边,存储上万首歌,完全不亚于一个小唱片店。在接下来的几年中,iPod逐渐变成了数百万人的个人电台,无论他们是在大街上、工作中还是公交车辆上,iPod都不离左右。
但要想用付费歌曲将一部iPod填满,不花上几千美元是办不到的。相比有偿供应,实现免费服务是一个难比登天的任务。最终,用室内点唱机免费下载数字音乐的例子又重现在了iPod身上。偷窃、刻录然后交换CD的事情也开始大行其道——恰似苹果公司那则著名的广告所鼓励的那样。对等交换网络迅速走红,很快就被蜂拥而至的数百万用户的音乐库填得满满当当。结果很简单:盗版当然有很多,但歌迷们也得到了无穷无尽的选择空间——曲库比任何唱片店都要大上几百倍,而且用任何一台笔记本电脑都可轻松下载。
不用说,这些革命性的获取音乐的新方式也为发掘音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渠道。朋友之间的CD刻录和交流就是最强大的那种“病毒式营销”(传言从一个人流传到另一个人),精选曲目列表的共享也把口头传播效应扩大到了整个行业。甚至还有一些专门提供好歌推荐服务的商家,比如Pandora和数以百计的网上广播电台。这些企业不光向歌迷们推荐最酷的地下音乐家,还试图以越来越高的精确程度评测和满足歌迷的个人品味。
如果我们有400个分别针对不同小流派的《40大金曲》会怎么样?如果有4万个呢?40万个呢?诚然如此,大热门这个概念会突然让位于小热门。单个大明星会被无数小明星团团包围,少数几个大众偶像会变成无数的小偶像。“热门”群体将会大大膨胀,每一个热门都拥有数量虽少但却更加执著的拥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