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名职工轮流值班,就能把整座电站管理得井然有序。更让人高兴的是,去年我重返猫跳河,职工们充满自豪地对我说,猫跳河梯级电站的遥控管理,已经实验成功。在新的世纪来临之际,偏远的电站完全可以实现科学的全封闭遥控操作,再不需要人呆在那山也遥远、水也遥远、道路也是十分遥远的电站上值班了。哦,猫跳河,目睹你半个世纪的巨变,远方的我愿意衷心地为你唱一支祝福的歌。
(2001年3月)
写作《蹉跎岁月》的日子(1)
十·一将临,50周年国庆前夕,《新中国舞台影视艺术精品选》系列光盘推出,电视剧栏目中,有《蹉跎岁月》。今年春天,广东旅游出版社汇编出版了《叶辛知青作品总集》七卷本,其中第三卷,亦选入了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印了一万套。
二十年来,《蹉跎岁月》几乎年年都在重印,我手头保留的版本,就有七八种之多。至于印过的次数,我都记不清了。
看着新印出的版本,我情不自禁会回想起当年写作《蹉跎岁月》这本书时的情形。
记得那是1979年的夏天,我栖居在山高谷深,偏远蛮荒的猫跳河畔轿子山脚下。是7月24日罢,继长篇小说《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之后,我又完成了另一部小说《风凛冽》。连天连天的伏案写作,实在很累了,我决定要休息几天。
屈指算一算,我一共可以休息七天。也就是说休息到7月底。从8月1日开始,我要投入另一部小说的创作,这部小说就是《蹉跎岁月》。
其实那些年里,我的身份还是知识青年,住在偏僻闭塞的山岭中,没有任何人来管我。没人管工资,没人管粮票,也没人管我休息不休息。我想休息,尽可以一天一天休息下去。那年的元月份,我已经结婚,妻子在猫跳河谷的水电站上班,有一份工资,日子是能应付过去的。况且她已怀上了我未来的孩子,身旁需要一个人照顾。我尽可以每天在山岭间的石头房子里煮饭、烧菜,让她营养营养,吃得好一点。
可我不能那么做。我要写,多少年了,我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重新开笔写一部新的书,一定得选一号那天动手。
8月1日开始写《蹉跎岁月》,就是这么定下来的。
余下来的五天里,我尽情地放松,尽情地做一切与写作毫不相干的事,甚至尽情地玩。我去中寨赶了一次场,买了鸡,买了很多蛋;我到猫跳河畔的六个村寨上都去走了走,看寨子里的风土人情,看山路弯弯通向白云深处的人家;我还爬上了高高的轿子山顶,在高处又喊又唱地吼了半天,我以为整个山谷里的人都听见了我的嗓门,下山来一问,人们说根本没听到我在叫些什么。
8月1日,正是夏天里最热的季节。但是在贵州的猫跳河畔,气候却是极为凉爽的。
吃过早饭,妻子照例到厂房去上班。我则在三屉桌上摊开稿子,写作《蹉跎岁月》的第一章。
这第一章的内容早就烂熟在我的胸中了。在其他谈及创作的文章里,我写过《蹉跎岁月》第一章是怎么得来的过程。总而言之,除了午餐时休息半个小时,到了下午的三点多钟,第一章就写完了。
稿子顺,人的情绪就出奇地好。我还在旁边的本子上,把第二章开头的情绪和节奏写下了几句提示自己的话。
时间还早,我为晚餐做了精心的准备。那年头,肉还是定量的,不过鸡蛋和鸡,在墟场上可以随时买到,况且十分便宜。一只童子鸡,一斤半左右的,只要一块钱。
晚餐后,我们照例端上两把椅子,坐到平顶的石头房子上去,一边和人聊天,一边看着暮霭逐渐低垂下来,河谷深处的雾气,渐渐地弥散开来,连绵无尽的小山峦,终于笼罩在夜幕中,高原上的夜,是寂静而又深沉的。
不用说,夜间睡得很好。
第二天一大早,水电站工地上的扩音喇叭,把我们唤醒了。
于是,新的一天又在水电站工地和水电站上同时开始。
妻子还是准时去上班,我照例在那张油漆斑驳的三屉桌上摊开稿纸,写作《蹉跎岁月》的第二章。这一天仍然写得很顺。
天天如此,日子由夏入秋,三屉桌面上完成的稿子一天一天地厚起来。
入秋以后,在贵州的山里,雨雾天越来越多,晴朗的日子真是难得一见了。
我们居住的石头房子泛了潮,屋里屋外都是潮乎乎的,站在屋顶上,眺望看熟了的整日里被蒙纱雾笼罩着的山野,情不自禁会有一种沉闷感。
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