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页)
么都没有说。因此,必须找到造成这样大的洪水的原因。
1956年,在希腊半岛附近的桑托林群岛中的一个叫做赛拉的小岛上,有人偶然发现了一个被厚达30米的火山灰覆盖着的古城遗址,很快,这一发现引起了世界各地的普遍关注,因为这是继意大利古城庞培遗址被发现以后,人们发现的被火山毁灭的第二个古城遗址,同时也是人们在海岛上发现的第一个这样的古城遗址。正是因为看到了火山爆发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人们才联想到了全球性的大洪水是否与火山爆发有关,并且形成了关于大洪水爆发的地球火山说。不过,这种说法显然与世界各地的民族神话里对于大洪水爆发的有关述说难以吻合。事实上,即使是区域性洪灾,往往也只是火山爆发的间接后果。
1962年,希腊与美国的专家们联合组成了科学考察团,前往赛拉岛进行考古发掘,不久就挖出了这个古城遗址,并证实这个古代城市的确是为火山爆发后所喷射出来的火山灰所毁灭的。在此之后,专家们对整个桑托林群岛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火山灰曾经覆盖过的区域,包括了整个的群岛,以及附近的一些地方,全部面积约为20万平方公里左右,其中以赛拉岛上的火山灰覆盖得最厚。然而,专家们却无法在赛拉岛上,以及在桑托林群岛的其他岛屿上,找到任何火山存在的踪迹。于是,人们开始对桑托林群岛,特别是对赛拉岛附近的海域进行探索,最后,科学家们在离赛拉岛不远的海底,在400米左右的海水下面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火山口!
这样,专家们将这个在海底发现的火山命名为桑托林火山,并且根据考察获得的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桑托林火山的爆发作出了如下描述:
桑托林火山原来很有可能是在一座小岛上面,在火山爆发的时候,大量的物质喷射,使整个海岛所在之处的地壳形成了空洞,于是,整个海岛开始向下陷落,并迅速地沉入大海,此时喷射早已经停止的桑托林火山,便一下子陷入了海底。与此同时,在陷落的火山口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由此引发出巨大的海啸,漩涡中心的海水涌起,高达2000米左右,并且以每小时320公里左右的速度在海面上扩散,海啸的涌浪形成约50米高的水墙,向四面八方滚滚而来,冲击着地中海上的岛屿和沿岸的陆地。
仅仅是在希腊半岛,以及克里特岛上,这次海啸就造成了惨重的损失。桑托林火山的爆发,不仅促成了克里特岛上地震的发生,更直接导致了特洛伊平原上的洪水泛滥,将那个被斯里曼认为是特洛伊古城遗址的远古城市,在被战火焚毁之后,又深深地湮没在厚厚的淤泥之下。因而人们在淤积土层里面,发现了夹杂着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却没有找到任何尸体的残骸,也就不足为怪了。
同时,这一点正好是欧洲特洛伊平原上的这个古城遗址,与南美洲秘鲁高原上的蒂亚瓦纳科古城不同的地方,两者之间出现的这种差异,主要在于:一方面是特洛伊平原上的这座古城,早在洪水到来之前,很可能就已经是废墟一片,而秘鲁高原上的那座古城遗址在洪水到来之前,却仍然是一座充满生命活力的城市。根据有关专家对桑托林火山的火山灰进行的C-14检测,结果表明桑托林火山的爆发时间大约在4000年以前,因而在特洛伊平原上的那个5000年前的古城遗址中出现了战争的痕迹,也就尽在情理之中了。
另一方面,更是由于平原与高原的区域性地形特征所造成的。特洛伊平原上的洪水泛滥可以持续一段时间,淤积土层较厚一些,而秘鲁高原上的洪水冲刷将会转眼消失,淤积土层就自然会薄一些。因为离大海不远而平坦的特洛伊平原,与离大海相对较远且地势陡峭的秘鲁高原之间的海拔高度差,毕竟在3000米以上。这一区域性地形特征差异的存在,不仅使特洛伊平原上的洪水一再地发生,淹埋了9座古城的遗址,而且还形象地展示出了每次洪水的大小;而在秘鲁高原上的洪水似乎只发生了那么一次,蒂亚瓦纳科古城至今仍傲然屹立在干燥荒凉的山坡上便是明证。
现在,无论是全球性的大洪水,还是区域性的小洪水,如果要使其能给先民们留下深刻而恐怖的持久印象,并且进人民族神话,乃至宗教经典之中,有一个条件是相同的:那就是洪水爆发地方的海拔不应该过高,最好是平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洪水滔天的死亡氛围;而有一个条件又是不相同的:那就是洪水爆发应该反复地发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强化洪灾的恐怖印象,从而使生活在平原上,特别是临近大海的江河三角洲地区的先民们,对于洪灾的神化最为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