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2/4 页)
服务团能够取材现实生活,用戏剧鼓舞士气,这一点是卫立煌没有想到的。
第二个节目是《忻口之战》,这是卫立煌亲自指挥的战役,因而他特别有兴致。当观众看到敌酋坂垣征四郎战败时狼狈逃跑的样子,惹得台下哄堂大笑。卫立煌看了十分赞赏,不住口地说着:“好,演得好!”
第三个节目是《全民总动员》,舞台上有老人,有妇女,有军人.还有工、农、商、学、兵,他们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跳着秧歌舞,一片热烈的气氛。
如果说以前卫立煌对朱老总说的政治工作的含意还不十分明白的话,现在他彻底清楚了。在休息室他问朱老总:“你们的战地服务团都是老演员吧,都是从哪儿来的?”
朱老总说:“他们都是些年轻人,原先都是北平、上海、天津等地的大学生,到延安的抗大学习了几个月,懂得了抗日的道理,革命意志就更坚决,工作肯干,吃苦耐劳,我们吃一样的大锅饭,每月每人只有一块钱的津贴,没有一个人叫苦。”
卫立煌拍着手说:“好极了。我看八路军拖不垮、打不散的原因就在这里。回去以后我们也组织个战地服务团,向八路军学习,就从这里开始,你说好吗?”
朱老总称赞地说:“要得,要得!”
中饭之后,卫立煌接见了战地服务团的演员,他看到这些年轻人生龙活虎的样子,心里打个问号:为什么这么多的好青年都跑到共产党这里来了,我们那里怎么没见到?
话别时卫立煌握着朱德的手说:“做军队的政治工作,还请你介绍一些人到我们那里去,拜托了。”
朱老总认真地说:“这可要讲究自愿,捆绑不能做夫妻嘛!不过我想问题不大,我们会尽量做工作的。”
三辆轿车走远了,朱老总望着远方的烟尘感慨地说:“上路了,终于上路了。”
第六章 韩信岭之战 (1)仰慕八路军
1938年2月6日,虽说是个晴天,但小北风溜溜的,吹到人脸上贼冷贼冷。临汾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部的大院里集合了上百个军人,这是总部的司勤人员在练歌。自从卫立煌和朱德总司令有过几次交往之后,逐渐对军内的政治工作有所重视,唱抗日歌曲便是他抓的政治工作之一。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爱国的同胞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这歌声似一团火,唱得人心里暖洋洋的,卫立煌站在作战室门前看着唱歌的军人,脸上绽开了缕缕笑意。
指挥唱歌的是一位青年军人,他气宇轩昂,潇洒干练,拍节的强弱快慢掌握得恰到好处。他叫刘毓珩,安徽合肥人,25岁。原为清华大学的学生,是一二&;#8226;九学生运动的骨干分子,共产党员。1937年12月他在武汉接受周恩来副主席的“知识分子不要集中在大城市,应该到前线去,到友军中去撒布抗日*的火种”的指示,通过老乡的介绍,来到国民党的第9军,担任第9军军长郭寄峤的秘书。由于郭寄峤还兼任着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部的参谋长,所以常有机会到总部来,和卫立煌的关系也比较熟悉。练歌告一段落,刘毓珩宣布休息,队伍解散后他来到作战室。
作战室里卫立煌和郭寄峤正在指指点点看着一份杂志,卫立煌议论着说:“共产党里能人就是多,他们会打仗,会演戏,还会写文章,好青年都跑到他们那里去了。”
“对,我也有此同感。”郭寄峤感慨着说。
刘毓珩走近桌前,见他们看的是共产党在汉口办的《群众》杂志,上面刊登了一篇较长的通讯,题目是《西线上的一次盛会》。这篇通讯详细地报道了卫立煌总司令春节访问18集团军总部的经过,署名是任天马。刘毓珩见卫立煌对这篇文章很有兴趣,马上说:“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我认识,是咱们安徽老乡,参加八路军才三个多月。”
听说是安徽老乡,卫立煌更感兴趣了,他忙问:“这个人怎么样?”
刘毓珩回答说:“任天马是他的笔名,这个人叫赵荣声。出身书香门第,状元后代,很有才华。‘七七’事变之前是燕京大学的学生,日本人占领了北平,他便投笔从戎,参加抗日.三个月以前我在汉口还见过他,他现在就在洪洞县八路军的西北战地服务团。”
卫立煌不胜感慨地说:“投笔从戎,为什么不投到我们这里来呢?这样吧刘秘书,你去把他找来,我聘任他为总部秘书。”
刘毓珩满有信心地说:“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