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3/4 页)
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生。既外生矣,七日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这里的“独”,就是道。庄子以独指道,显示出其一以贯之的从独来独往到独立于世的个体精神。在庄子看来,道是绝对的,没有跟它相匹配或对立的,也就是独。“见独”就是见到了超越时间的道,自己内在的精神之独找到了一个先验而客观的外在之独。故庄子在《庄子·天下》中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比较:
独,是老年无子;
孤,是幼年丧父。
由这种血缘家族的组成来定义出独与孤的不同含义,实在精妙。
老年无子的独,是未曾有过子。而幼年丧父的孤,是曾经拥有。二者对心灵的影响完全不一样。独者已在这样的独中生活了一辈子,面对无数次的可能性而希望落空,无人可以继承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孤者从幼年,自记忆开始就沉浸在缺失的情绪里,那种(父亲)死亡的模糊印象永志难灭。
又有一种说法,传说老子是九天玄女怀孕七十二年才生出来的,生下时头发已白,叫“老子”。经过七十二年才出生,想必其父也死了,老子也就成了孤儿。老子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三位一体,也不可能有父了。
《道德经》里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老子把玄女的生殖器当成天地所由来,是对自己母亲的崇拜,也是孤者对生的第一次认识,认为正是不死的玄牝,创造了天地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儒与道(8)
这就是孤与独的不同。孤者从一开始,就体认着生与死、有与无、世界的由来。玄牝内的虚空,诞生了孤者的有,因而孤者是无父的。否则玄牝之内就该有一个“有”,这个“有”就是孤者之父,那么孤者也就不孤了。因而,正是无中生有,才有了孤者之孤。
孤者老子回望他的出生之所,说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无论是传说中的九天玄女,还是《道德经》里所谓的“玄牝”,其实都是道的原始化身,是虚无的,并非实有。这时的孤者还处在本体之道的包围当中。所以老子说:“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意思是,那个虚无应该就是我之母,我不知道该怎么叫它,就叫它“道”吧。
孤者告别了“玄牝之门”,走上了自己的道路。老子于是说:“道,可道也,非常道。名,可名也,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探索中的孤者在“非常道”上,开始对万物命名与分析。因而他说:“道,可道也,非常道。名,可名也,非常名。”
孤者对“无”与“有”有极其深刻的体味,于是又说:“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无名”为“万物之始”,意在纪念其母和“玄牝之门”。“有名,万物之母”,说的是一个新的孕育有名万物之母又出现了。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无”与“有”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迹象和范畴。“两者同出,异名同谓。”这是因为它们来自“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在这里,“众妙之门”替代“玄牝之门”,道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化运之道。
老子以先验之孤而有后验的“非常道”、“非常名”,从形而上的道触摸到了形而下的德。德在育化万物的过程中,孤者也体会到了与“无”、“有”关系类似的物理: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恒德不贰,复归于无极。”
在这些辩证关系当中,孤的意味随处可见,面向死亡而生的气味俯拾皆是。孤者在向众妙之门奔走之中看到了与死亡相反又相通的新生之路,雄与雌,荣与辱,白与黑,不断地婴儿、朴质与无极。
孤者就在这样的道与德中和光同尘,获得生命的意义。
艺术是独者的艺术,不与人合作,与庄子之独非常契合。独者生,艺术在。独者死,艺术亡。独者的艺术,没有子嗣。中国的古典及现代艺术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