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4 页)
学家反对这些新词儿的一个很大的动机就是害怕汉语词典又要重新修订了。
汉语词典早晚要修订,就像北京地图一样,经常会有新建筑突兀而出。只是北京建筑里的那些典故已经拆得差不多了,远非汉语词典里的书面语那样容易保留。
研究网语应该有很多方法,最简单的莫过于举例分析。在举例分析之前,我先作个分类。现在出现的网语大致分为四类:中文网语、拼音网语、数字网语、混合网语。
中文网语
我→偶
FANS(某某迷)→粉丝
喜欢→稀饭
美女妹妹→美眉
e…mail(电子邮件)→伊妹儿(颇有情感的音译)
丑女/丑男→恐龙/青蛙(相当含蓄啊)
拼音网语
比拼→PK
美女/妹妹→美眉→MM
他妈的→TMD(看起来干净、文明多了)
变态→BT(这可不是英国电讯公司啊)
芙蓉姐姐→FRJJ(已属专有名词)
数字网语
Bye bye→拜拜(形象的音译)→88(有“恭喜发财”意)
就是→94
气死我了→7456
呜呜呜呜(拟哭声)→5555
无聊→56
混合网语
汗颜(现在时)→汗ing(汉语+英文)
商家与个人的电子商务交易(Business To Custom)→B2C(数字+英文)
时尚的→最in
从中,可以发现几个特点。一个是英语被汉化,这仿佛是民族自豪感的起源之一。汉语具有天然的同化外族语言的能力,这个是韩语不能比的,虽然后者在韩国人心目中是最科学的语言。以后我们吃粉丝的时候就会想到偶像,喝稀饭的当口就会满心欢喜。
而超女比赛带来的网语改良,就是把粉丝发挥到极致:李宇春迷→玉米,张靓颖粉丝→凉粉,黄雅丽的支持者→荔枝,周笔畅迷→笔迷。
在英语向汉语流失的同时,汉语也在被数字吞噬,这是另一个特点。数字网语输入方便,有着风趣的谐音和似是而非的意象。再一个特点是越来越洋泾浜,越来越符号化。我想很多语言专家对此一定相当地忧虑,尤其那些作文老师更是痛心疾首。汉语的纯净之美给打破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四、文与言(7)
想想民族的语言被看得何等重要,想想“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谶语,我们的心就不能平静。
其实汉语的纯净之美早就被打破了。外来语披着汉字的羊皮,阿拉伯数字在我们的文章中横卧竖躺,那些麻辣鸡丝、某某司机之类的外国人名也是惨不忍睹。汉语再不是秦砖汉瓦唐风宋雨元雾明雪清花了。
而汉字尽管有象形的一面,但终归还是符号。只是符号化过分严重,如未推广开的第二代简化字,会完全丧失汉字本身的韵味,接近于日文,这是民族心理绝对不能容忍的。
QQ就是方言
QQ是即时聊天工具,也是网语的重要生成地。可单聊,可群聊,还可共享文字、图片、歌曲等,功能丰富,不断升级,掏尽你的钱袋……
QQ实际上就是一大森林,你可以在里面搜索各种陌生人,然后加入你的好友群或别的群。你不知道那人是谁,那人的资料简略到可以忽略。
陌生人之间说话无所顾忌,不怎么受道德约束。QQ就成了一夜情、同性恋的始发地。在这样一个不受世俗道德约束的界面上,语言的约束也会少很多。网语并非QQ发明,却在此处发扬光大了。
QQ的陌生人制度使人无约束地使用简练的“嗲”语,比如女孩子喜欢说“8要(不要)”、“葛各(哥哥)”。各种谐音字都可以代替标准的词语,充斥在QQ的对话框上。还有那些表情图片和搞笑的小FLASH,也伺机登场。
功能有时就决定了使用者思考、说话的方式。像MSN是熟人间的沟通,就决定了MSN的使用者在语言方面更规范,否则会被看成没文化、少礼貌、缺教养。
而QQ容纳了不同的地域,拥有了不同阶层、文化、社会背景、生活习惯、风俗的用户。后者之间的交锋、碰撞,极其容易出现新语言,从而使网语发达起来。就像一个地方会有自己的方言一样,在虚拟的QQ里一样会有方言。甚至,QQ就是一种方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