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1/4 页)
裘�谙愀鄢鱿郑�庑┧坪醵继�珊狭耍��裁匆皇奔浠嵊姓饷炊嗳硕源笥砩�阶钪匾�娜�龅胤秸饷粗厥樱俊�
还有这些事情?可是这是你们开私会研究的问题,来找我部,我可是什么都不知道啊。
“能否请大师明示一下,您认为这里面倒底隐藏着什么玄机?”
“肖老弟可能也会知道,我中华又称九州,九州因何而来?”法慧考问起了肖忉。
这种常识性的问题肖忉自然知道。
在大禹治水成功之后,舜禅位于禹。后来禹在位时间一长,众多的诸候纷纷离心,在一次诸候大会上,禹提出把皋陶订为了接班人。而当时皋陶年事已高。许多诸候纷纷议论,以为禹假订皋陶为接班人为借口,想把位传于他的儿子启。在那次会议之上,不辞而别的诸候竟然达到了三十三人。禹深感震惊。在这之后,大禹清查了一下不辞而别的诸候,发现大多数为东南方的诸候,于是禹又决定在会稽大会诸候,并在会上向各方诸候道歉。因为大禹道歉的态度十分的诚恳,各方的诸候都清除了顾虑,表示和大禹同心同德。
哪知道在大禹大会诸候返回的途中,忽然传来了皋陶去世的消息,于是禹又将伯益订为了他的接班人。于是诸候更加知道了自己误会了大禹,于是纷纷进现黄金(实际为黄铜,周以前因铜极珍贵,称为金),后来,大禹便将每个地方所进献的“金”铸造成了鼎,分还给送他金的地区,并将此州的山水花鸟雕刻于上。当时一共造了九个鼎,分别是送给了:“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地区,于是九州随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而“订鼎”也就成了取得全国政权的意思了。
第82章:九鼎的传说(二)
“哦,肖老弟说的很对,可是这九个鼎倒底哪里去了你知道吗?”法慧肯定了肖忉的回答,又接着问道。
“这,晚辈不知。”这个问题连司马迁都都答不出来,肖忉怎么可能会知道?
“一般来说九鼎的下落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宋之社王’,在秦灭周以前,九鼎已经不见;另一种是秦灭周后,取得九鼎,然后九鼎又忽然失踪的说法;这两种说法都是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还有一种是班固的《汉书》中,说九鼎在周平王的时期,已经落入了洇水之中,而秦始皇称帝,曾经派人打捞,可是却一无所获。至此,九鼎在中国的历史上彻底的消失了。”
“可是,大师,这些鼎不是几千年前就已经消失了?那和现在有什么关系?”
“我刚刚说的只是历史上的记载。可是你可知道九鼎的最后一次出现是在什么时候?”
“请大师明示。”这老和尚真罗嗦啊。
“在我法术界,历代有一个传说。就是在元末之明,朱元璋曾经偶然在江捞出九鼎,朱元璋因此而成就帝业。可是在他称帝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想必你也知道。”
“哦,是修了禹王镇的禹王亭。”
“是的,但是不完全对。朱元璋是同时修了禹王镇、翻修大禹陵、还有九龙山禹王庙。而在朱元璋称帝之后,九鼎竟然下落不明。而之后,几位知道九鼎底细的官员也被朱元璋以庆功为名,一把火烧个干净,只有刘伯温因为懂得道术,逃过一劫,但是也从此退隐山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火烧庆功楼’,而在这之后,竟然没有人知道九鼎的下落了。”
火烧庆功楼是因为那些臣子知道九鼎的底细吗?
“那么又和现在有什么关系呢?”肖忉仍然在问。
法慧又笑了笑:“可是还有一个人在人世啊。那就是刘伯温。刘伯温最后归隐山林,你可知他归隐于何处?”
“大师请讲。”明知道肖忉不知道还要一个劲的问他,真不知道这个法慧大师怎么回事。
“刘伯温归引之处正是茅山。”
“啊?茅山?大师的意思是说现在的茅山派的祖师就有刘伯温了?”肖忉感觉难以置信。
“正是。刘伯温当时隐性埋名,在茅山做了一个道士,也将一身法术传给了后人。而后人在整理他仙后的遗物时发现只言片字,只有‘九鼎’‘禹王’‘臣刘基拜上’等字样,可以想象是在刘伯温死前想给明太祖朱元璋写一封信,信的内容应该和‘禹王’,和‘九鼎’有关,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许是对朱元璋的所作所为一直耿耿于怀吧,最终他没有把信给发出去,而是选择了焚毁。连同他一生记录下的一些别的东西都一起烧掉了。哪知却没有烧个干净,有这几个字落入了后人的手里,从此便有谣言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