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页)
素,就是两个:圈地运动,农民工——如果没有这两条,就无法想像爆炸性的城市化和世界工厂地位。
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是什么含义呢?就是村里稍微认得多一点字的人,就是那些普通的社员,国家不养他们,给你一些工分,让你教一些1、2、3、4,教学质量极差不说,这还是老百姓负责的,国家根本是一毛不拔。
改革以后,80年代在农村教育上有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人们谈的很少。就是农村小学民办教师民办转公办,实际上是由原来农民养的教师变成由国家养的教师的,这对农村教育投入是一个增加的。但是后来这个情况又逆转了,为什么呢?就是搞了那个分税制改革,而分税制改革恰恰是以中央集权的名义搞的。搞了这个分税制改革,就把所有能赚的钱都收走了,教育经费就是乡财政负责的一个事情了。乡财政拿什么钱来养这些人呢?只能是从农民那里要钱,反而连公办教师实际上也变成是农民养了。原来公办教师领工资是县财政开,结果一改以后也变成是乡财政开支,乡财政就向农民收费,搞的农民焦头烂额。
当然,秦晖也并不是全盘否定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针对当下的形势,他认为现在广东省提出解放思想有三个突破,一个是要突破既得利益的格局,一个是突破习惯的思维,还有一个是要突破影响科学发展观的机制体制。四个落脚点,重在研究实际,重在干部带头,还有一个是重在破解影响发展观的难题,最后一个是重在激发干部群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
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先生则比秦晖先生更加乐观,他在2007年“岭南大讲坛”组织的“激荡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演讲中,大胆肯定了中国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他将中国的改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结束*:从广场政治重返世俗生活”,第二阶段改革是在“改革中断的背景下徘徊三年,重新启动的”。他幽默地说: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回顾与反思(6)
大外滩浓缩到小外滩,我一直说这么一个笑话。只要有外国朋友,尤其是台湾朋友来,我总是带着他们开车,从延安东路高架猛一拐弯,看到外滩璀璨的灯火:那边是1992年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新楼群,像是曼哈顿一样,这边是30年代上海的欧洲老建筑,台湾的学生经过这里,一拐弯老是会“哇”地惊呼一声。老听他们这么喊,于是我说,就把这个地方命名为“哇”!这个“哇”缩龙成寸,是把世界浓缩在这里。老外滩是老欧洲的一个缩影,陆家嘴金融区的灯火是曼哈顿风格的缩影,一个微型的大西洋就是黄浦江。黄浦江两岸分别是老欧洲和新美国,整个世界就浓缩在这么一平方公里之内。但这仅仅是外滩中国,从这里开车行程半天,你会看到内陆中国,那就是另外一幅图画了。
他认为,在1992年*“南巡讲话”以后,中国第二阶段的改革功不可没。他不同意*的说法:当下是中国五千年来最黑暗的时期。最黑暗的中国我没有经历过,但是较黑暗的时期我经历过。当下中国有没有问题呢?肯定有,这也就是我对“皇甫平”之所以有保留的地方:改革开放到了第三场辩论,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民众会发出不满之声?他说:“第二阶段改革有很多秘密。第一阶段改革它的动力来自于大家要走出*的深渊,参与改革的人是千百万的民众。当然一马当先,是党内的改革派、官员,还有就是持开放取向的知识分子,有观念风暴。那时改革的愿景,是每一个中国老百姓都相信的。但是第二阶段改革呢?它的动力来自于政府和资本的结合。我们看一看政府行为,第一阶段改革的时候政府各级官员是游移的,是有顾虑的。第二阶段改革时,政府各级官员下海的积极性相当强烈——并不是改变身份弃政投商,当然有很大一部分人这样做了,而是政府部门职能转向招商引资。我走了很多地方,发现省、地、县很多各级官员最关心的就是这个‘招商引资’,这成了各级政府最关心的事情,以至于一个经济学家,复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跟我说,改革的动力来自于哪里呢,就来自于各个省市政府都成了大型投资公司,省和省之间就是两个大型投资公司的竞争,动力来自于这个。”但是,为什么千百万的民众会产生被改革开放抛弃的离弃感呢?
他认为:1989年海外资本撤离,当时*说过一句狠话,“资本家资本家,我就不相信资本回来以后,资本家的政府不回来”,大幅度降低海外资本投资的门槛,几乎是零门槛。经短暂撤离,海外资本一个回扑,远远超过第一阶段改革。“我在欧洲访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