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人们真的是用倒后推理来求解博弈吗?(1)
沿着博弈树倒后推理是分析和求解序贯行动博弈的正确方法。那些既没有明确地这样做也没有直觉这样做的人,实际上是在损害他们自己的目标。他们应该读一读我们的书,或者聘请一位策略顾问。但那只是对倒后推理理论的一个咨询性或规范性的运用。该理论是否跟大多数科学理论一样,有着更普遍的解释价值或者积极价值呢?换句话说,我们能否在实际参与博弈时,得到正确的结果?从事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博弈论这两个新奇有趣的领域的研究人员已经进行了试验,并得到了各种各样的证据。
看起来最具破坏力的批判来自最后通牒博弈。这是一个最简单的谈判博弈:只有一个“要么接受,要么放弃”的提议。最后通牒博弈中有两个参与者,一个是“提议者”A,另一个是“回应者”B,还有一笔钱100美元。博弈开始时,参与者A先提出一个两人分割100美元的方案。然后参与者B决定是否同意A的提议。如果B同意,就实施这一提议,然后每个人将获得A提议的份额的钱,博弈结束;如果B不同意,那么两个人都将一无所获,博弈结束。
暂时停下来想一想。如果你是A,你会提议怎样分配100美元?
现在考虑一下,如果两位参与者是传统经济理论观点下的“理性人”,即,每个人只关心自己的自身利益,且总能找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优策略,那么博弈会怎样进行下去?提议者A会这样想:“无论我提议怎样分,B都只能在接受提议或一无所获之间进行选择。(这个博弈是一次性博弈,因此B没有理由建立一种强硬的声誉;或者在将来的B可能成为提议者的博弈中,对A的行动针锋相对;或者任何诸如此类的事情。)所以,无论我的提议是什么,B都会接受。我可以给B尽可能少的钱,使自己得到最好的结果,例如只给他1美分,如果1美分是博弈规则所允许的最低金额的话。”因此,A一定会提议给B这一最低金额,而B只能选择接受。�
�这一论证是无须画出博弈树来进行树逻辑分析的另一个例子。再停下来想想。如果你是B,你会接受1美分吗?
关于这个博弈,人们已经做过大量的实验。6通常情况下,实验者让24个左右的受试者聚集在一起,并让他们随机组对。每一对都要指定一个提议者和一个回应者,然后进行一次博弈。接着再次随机组成新的组合,重新博弈。通常,参与者们不知道他们会在博弈中和谁组对。因此,虽然实验者能从同一个群体的同一种试验得到几个不同的观察结果,但其中并不存在足以影响人们行为持续关系的可能性。在这个一般性框架内,实验者尝试了许多不同的条件来分析这些条件对结果的影响。
你对自己作为提议者和回应者应该怎样行动的内省,可能已让你认识到,这个博弈的实际结果应该与上述的理论预测结果不同。的确,它们之间有差异,而且通常差异很大。给予回应者的金额随着提议者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实际提议1美分或1美元,或者低于总金额10%的情况非常罕见。平均提议金额(一半提议者提议的金额比这个金额少,一半的提议者提议的比这个金额多)在总金额的40%~50%之间;很多实验中,50∶50的分割比例是唯一最常见的提议。给予回应者少于总金额20%的提议被拒绝的概率是50%。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人们真的是用倒后推理来求解博弈吗?(2)
非理性与关注他人的理性
为什么提议者会给回应者相当大的份额呢?有三个原因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第一,提议者可能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倒后推理。第二,除了尽可能赢得更多的纯粹自私的欲望之外,提议者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动机;比如他们倾向于利他的选择行动,或者关心公平问题。第三,他们可能担心回应者会拒绝较低的金额。
不可能是第一个原因,因为在这个博弈中,倒后推理的逻辑实在太简单了。在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参与者有可能无法完全地或正确地进行必要的估算,尤其是当参与者初次参与这个博弈时,就像我们在21支旗博弈中所看到的那样。但是,最后通牒博弈实在太简单了,即使对初次接触的参与者来说也是一样。所以,一定是第二个或第三个原因,或者两者兼备。
早期的最后通牒实验得出的结果倾向于第三个原因。事实上,哈佛大学的艾尔·罗斯(Al Roth)及其合作者发现,如果大多数受试者的拒绝临界值一定,提议者将会选择使获取更大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