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部分(第3/4 页)
3年),武帝刘彻“梦骏马生渥洼水中“,大臣作天马歌献上。即刻下昭在中央王朝设苑马寺负责马政,在大马营草原设置牧师苑。大马营草原因位在河西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郡中部,且这里有天然大草场和丰盛的水源,历朝王师大军从这里不断得到军马补充。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5年(公元439年)结束了河西“五凉纷争“,消灭了北燕、北凉、西凉政权,统一了北方。此时,扩充后的大马营草原,十数年养马高达200万匹,骆驼100万峰,牛羊无数。
隋炀帝大业5年(609年),炀帝杨广西巡张掖、御驾焉支山,会见突厥及西域27国王公使者,亲临大马营草滩,并领昭下令在大马营草滩设牧监,牧养官马。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命太仆张景顺主持牧马事业24年,张景顺在经营马政之时,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马政之法,大马营草原在唐朝年间育有良马七万多匹‘‘‘‘‘
脑海中回忆着大马营草场亦后世世界第一军马场——山丹军马场的历史沿革,顾同的心中,不禁升起几分难以抑制的激动,尽管还没有看到大马营草原的盛况,可是只从马场牧正和张掖刺史的奏折之上,顾同就已经感受到了大马营草场的波澜状况。
“马场计有西域汗血种马十匹、大宛良驹一百五十匹、阿拉伯种马千余头、蒙古马两千匹‘‘‘‘‘已经培育成功的战马,计有十五万匹,尚有马驹三万‘‘‘‘‘但凡战场所需,臣等即刻便能供应‘‘‘‘‘‘”
一次次的拿起大马营牧正起草的这份关于大马营马场概述的奏折,顾同就一次次恨不得立刻飞到祁连山颠,去看一看这一副壮阔景象,不过从凉州到张掖的路途却还有一段时间,是以在迫切期待之余,顾同也不得不按捺住心思,等待和大马营马场的初遇。尽管不渴望大马营草场能在自己手中经营出马匹两百万、骆驼一百万峰的盛况,可是作为培养骑兵以及和蒙古骑兵决战的重要战略资源,顾同还是希望在战争没有到来之前,大马营草场能够在为帝国增加五万匹军马。
想到二十余万骑兵驰骋的景象,顾同也不敢想象那会是一副怎样的美妙画面,不过顾同知道的是,如果能够在骑兵对决中胜过铁木真,那才算是真正的胜利,以彼之长,作为攻击手段,这样的胜利,才会更加充满意义,也只有在马背上彻底征服草原民族,才能彻底征服一切游牧民族对华夏农耕地区的侵略挑战,才能换来中原的真正长治久安。所以,顾同在凉州会盟之后,才会专门驾临大马营草场,来观看大马营经营状况和指导战马培育。
第615章 祁连,决胜之望(下)
皑皑千里雪,皎皎一天月。心如玉壶冰,身似瑶池客,懒赴五母晏,岂践麻姑约,青女与素娥,婵娟谁与越。
蓝天映照白雪,轻风微微拂面。牛羊恬静饮水,军马驰骋奔腾。山巅雪莲,山下碧草,值此初夏之时,野花丛生,种野花争奇斗艳,异彩粉呈,清香醉人,花草间,虫鸣,雀跃,峰飞蝶舞,山鸟啁啾,优美迷人,燿眼夺目;一望无垠的祁连白雪,绿如碧玉的辽阔草原,星罗掑布的牛羊马群,碧绿清澈的雪域溪流,一切一切,都这样让人着迷。
如果不是大马营牧正张代远在身边兴致高昂的正在介绍大马营牧场的历史和现今状况,只怕顾同都要忘了自己来到这里的用意了。留恋的看了一眼这一副天地美景,然后顾同不舍的将目光收回,将思绪放在张代远的介绍之中,只听张代远一腔骄傲的说道:“大马营牧场,自汉武以来,有千年历史,一千多年以前,汉武帝就在此处设立马场,培育良种,并以当地蒙古马为基础,引进了各种西域良马,培育出了汉军骑兵主力乘用的山丹马,大马营马场也凭此成为了历代皇家军马养殖基地。山丹马体形匀称,粗壮结实,雄健膘悍,速度和持久力俱优,是乘用的良骥。比之身材矮小的蒙古马来说,在战场之上更具爆发力,在短距离的突击之中,远胜蒙古战马数倍。”
对于战马,顾同不是多么熟悉,但是作为史学研究者,顾同还是知道蒙古战马以耐力著称的优点的,想着蒙古战马的优势,顾同就急忙向张代远追问道:“战马耐力如何,如果是千里奔袭,能否堪当重任?”
“陛下放心,臣所育之马,兼具爆发力和持久力,不仅有西域战马体型高大,雄健彪悍的特点,也兼具蒙古战马耐苦耐寒的优势,可以这样说,大马营马场的战马,要是拿出来和蒙古战马比的话,两者高下,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当然,骑兵作战,不仅仅考验的是战马,还有将士对战马的操控能力以及骑兵作战指挥才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