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2/4 页)
这是由瞄准控制系统(有的称“火力控制系统”)自动构成的。这个角度自动构成后,通过专门的光学系统变成一个光环,显示在飞行员座舱前面的反光玻璃上。光环直径的大小,取决于敌机两翼尖之间的长度和敌我两机的距离(又叫“射击距离”)这两个量。在确定了敌机的两翼尖的长度后,光环的大小与射击距离的远近成正比。空战时,光环处在可以向任意方向移动的状态下。飞机作直线飞行,光环处在反光玻璃的正中间;飞机转弯的一霎那,光环具有稳定不变的“特征”随着飞机一起运动。当发现敌机后,飞行员就根据光环和敌机的反光玻璃上影像的位置关系,控制飞机,改变飞行状态,使光环渐逼敌机影像,直至将它完全套住。这时光环通常不在反光玻璃中央,而是有稍微的偏离;这就是说光环环心线(即飞行员眼睛和环心的连线)已偏离炮管轴线一个角度,这个角度就是适合当时射击条件的综合修正角。因此在火炮有效射程内,飞行员看到光环紧紧套上敌机时,随即按下开炮电钮,炮弹就会向敌机射去,打得敌机空中开花,死无葬身之地。
………【25、反弹道导弹为何能摧毁洲际导弹】………
“有矛就有盾”,“矛”和“盾”是在相互促进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古代人使用大刀、长矛、弓箭等武器作战,就有“盾”、“盔甲”之类的东西来防护。现代的武器,机关枪、远程射炮、轰炸机、毒气等,都是矛的延续;钢盔、水泥工事、防空掩蔽部、防毒面具,则是盾的延续。20世纪50年代时便出现了洲际导弹,接着人们研究了对付它的办法,反弹道导弹就是用来摧毁洲际导弹的。
反弹道导弹是如何摧毁洲际导弹的呢?
具体说来,它具备了两个条件:一个反弹道导弹自身载有战斗部(通常为核弹头),只要能把它送到离洲际导弹一定的距离范围内(即反弹道导弹弹头的有效杀伤半径内爆炸),就可以摧毁洲际导弹;二是反弹道导弹也必须有弹载控制装置和地面雷达引导,才能使它沿着准确无误的弹道飞向洲际导弹。
反弹道导弹摧毁洲际导弹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的简单作战程序是:当敌方发射洲际导弹后,首先由预警系统及早发现和捕获它,并迅速把目标信息传递到国家防御指挥中心,电子计算机随即算出洲际导弹的弹道和弹着点,此时,反导弹系统中的目标跟踪雷达就开始作用,不断地密切跟踪并准确无误地识别真假目标,计算机把来自雷达的信息进行运算,估算反弹道导弹的截击点位置,在进行火力分配后由指挥中心下达指令,发射反弹道导弹,再由制导雷达跟踪反弹导弹,确保它沿规定的弹道飞向目标,如发生偏差,就由地面发出指令,给予修正。当反弹道导弹达到预定的截击点时,制导雷达就马上发出引爆指令,使弹头爆炸而摧毁来袭的洲际导弹。由于单个反弹道导弹的命中率不是很高,为了提高催毁效率,一般需用2~3枚反弹道导弹同时实施截击。
然而,用反弹道导弹摧毁洲际导弹,还不是十分行之有效的办法。因为现在洲际导弹,都装有各种能够突破或躲避对方防御和拦截的装置。为此,人们正在探索更高水平的反洲际导弹的方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激光反导弹(又称光炮)等。
………【26、“爱国者”拦截“飞毛腿”之谜】………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发射“飞毛腿”导弹袭击沙特阿拉伯对,处于待发状态的美军“爱国者”导弹就立即起飞,以不亚于5倍音速的速度迎将上去,进行拦截,使“飞毛腿”导弹的弹头在空中爆炸。接下来的战斗中,类似的事件屡次发生,使“飞毛腿”导弹失去威望,而“爱国者”导弹则因此名声大振,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
“爱国者”导弹是美国陆军研制的第三代全天候、全空域地对空导弹。1972年开始工程研制,1973年发射试验成功,1982年批量生产,1985年装备部队。该导弹在严重电子干扰环境中,能同时对付多个目标,威力无边。为什么“爱国者”导弹具有如此的特殊性能和设备呢?
(1)“爱国者”导弹装备了多功能相互控阵雷达,能同时担负搜索、识别、跟踪、照摄目标、制导导弹和电子对抗等坚巨的任务,能对比较大的空域里的100个目标进行搜索、监视、可同时跟踪8个目标,并向5枚导弹发送指令,制导3枚导弹,拦截3个目标。它捕捉目标的过程之短,准确之高,而且作用距离之远,超乎人们想象。一般空中的目标很难从它的眼皮底下溜走。所以发射“飞毛腿”导弹也难逃此劫。此外,还有太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