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页)
一个很强的妻子,会使丈夫看起来很软弱,希拉里的钢琴弹得太响了,以致比尔的声音别人听不到。他还告诫克林顿说:“你可以要一个聪明能干的太太,但不能要一个过于聪明的太太。”就连《时代》周刊也不无同情地说:“在以往的任何一次竞选中,都不曾见过有哪位竞选人的配偶像希拉里这样成为众矢之的。”
问鼎白宫:为第一夫人而战(图)(2)
希拉里努力为自己辩白:“无论是阿谀式的钦佩或是强烈的指责,这都不接近事实。我之所以被贴上标签不仅是因为我的身份和所犯的错误,也因为我成了我这一代女性的象征。因此我所说的和所做的,甚至我所穿的,都能引发争论。”希拉里还指出:“当别人污蔑你时,你总是会生气,但老是生气是不太好的,因为它消耗你太多的精力,应付别人攻击的最好办法就是尽一切努力把自己每天的事情做好,给人们一个机会让他们了解你。同时,要努力驳斥那些攻击你的不实之辞,这就是你能做的一切。”
克林顿也坦然地说:“我总是很喜欢很强的女人。人们议论她,说她可以竞选总统,这对我并不造成困扰。我们从来都是平等合作的事业伙伴。”他甚至说,到21世纪初,美国可能会出现第一位女总统。
克林顿的支持率在下降,希拉里只能退让。她一改往日言辞激烈的风格,少谈竞选政策,常避重就轻地把话题转向丈夫,一有机会就谈自己的女儿和家庭。
从4月下旬开始,希拉里在公共场合里尽量低调,在陪同克林顿奔赴各地竞选时,总是携手并肩地走在一起。当克林顿在发表演说时,她总是含情脉脉地注视着。在一次采访中,希拉里说,假若她丈夫当选,她将来在白宫不会有任何特殊的影响,她将只做一些不拿薪水的工作。她还发誓说:“我过去在阿肯色州从未参加州内阁会议,以后也不会参加白宫的内阁会议”。
这些当然不是希拉里的风格,她的处境引起了妇女们的同情,她们高举着各种标语说明她们和她有着共同的意愿。一张标语特别使希拉里感动,上面写着:“待在家里的母亲们支持希拉里——我也在工作。”似乎这场选举成了关乎美国妇女地位的全国性的公民投票。美国还未曾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生的人竞选为总统,而克林顿是“这一次最波澜壮阔的变革中真正的组成部分”。希拉里这种夫妻合作、互相提携就更具有象征意义了。
5月30日,希拉里应邀回到母校韦尔斯利学院,在毕业生典礼上发表演说。在演说中,希拉里很巧妙地拿她与深得人心的布什夫人相提并论。她说:“我们两人都是承担为人之妻责任的妇女,我们都非常关心我们的家庭,我们都支持我们的丈夫。”她认为,那些选择待在家中操持家务抚养孩子的家庭妇女与那些选择外出工作的职业妇女同样值得人们尊重。她说:“你可以选择做一个企业的董事或做一名火箭科学家,你可以竞选公职,你也可以待在家中抚养孩子。人们可以选择任何他们喜欢干的事情。”希拉里最后说,她的毕生工作是帮助儿童,为儿童的利益奋斗,“你们未来有许多工作可做,你们可以通过制订政策也可以通过烤点心来充实你们的生活”。希拉里的演说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
希拉里这种“新姿态”又引来新闻媒体的疑问。一些记者追问说:“这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希拉里?”希拉里聪明地回答说:“我的生活是混合了多种兴趣与活动的,这就是我。”
希拉里在公众中已比她的丈夫更出名。7月20日出版的《新闻周刊》上有一篇文章说,希拉里的名字已成为一种语言符号,一种象征。
而克林顿的竞选几经波折,他终于获得党内提名。
1992年7月13日至16日,民主党在纽约召开代表大会,正式提名克林顿和田纳西州联邦参议员戈尔为正、副总统候选人。克林顿在接受提名演说中有一段盛赞希拉里的话,并在结束演讲的时候满怀深情地说:“我爱你,希拉里!”
总统大选进入最后阶段时,克林顿尽管在党内无人能及,但在民意调查上仍然落后于布什和独立候选人佩罗,而当时主流媒体也并不看好克林顿。乔治·布什刚刚赢得海湾战争的胜利,被描绘成捍卫“自由世界”的美国英雄。在“驴象之争”中杀出的黑马佩罗是独立人士,作为企业家自掏腰包参选美国总统,再加上选民普遍存在厌恶两党轮流坐庄式的民主现象,使得佩罗得票率颇高。而只有46岁的克林顿,要当总统人们觉得他稍嫌年轻。
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结束后,克林顿和希拉里调整竞选策略,把总部搬到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