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前言:让不幸不再继续(1)
第二十三个“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译文出版社邀我为《美丽男孩》作序,责任编辑赵平小姐又来信,热忱地向我推荐这本书,并附了近二十万字的全部译稿。他们知道我已离开禁毒工作岗位,怕我婉拒,还特地附上我九年前的旧作《让市民远离毒品》一文,建议修改为序。我浏览了陈俊群女士翻译的《美丽男孩》全稿,读了她的“译后记”,美丽男孩的吸毒堕落,通过他父亲大卫·谢夫的痛苦叙述,顿时跃然纸上,激起了我悲愤之情。有人说,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家庭各式各样。我觉得,吸毒孩子家庭的不幸几乎万家一状,美国的家庭也不例外,《美丽男孩》就是最好的例证。我曾与吸毒者父母作过泪流满面的交流,与戒毒后回归社会的人士进行过推心置腹的座谈,在戒毒所里开展过调查研究……撕心裂肺的一幕幕又冲击了我平静的心。我拨通了赵平小姐信中留下的电话,当即领受了作序的任务。
九年前,我在《让市民远离毒品》一文中摘引过两封人民来信,至今读来仍有强烈的现实感。一封是当时已年近七十岁的退休医生夫妇写给我的信:“我们有个儿子,现年四十二岁,由于社交不慎,染上毒瘾,曾去戒毒所两次,出来后又复吸,现在弄得家里经济潦倒,靠变卖家产、典当财物度日,濒临妻离子散的境地。我们已年迈,不仅物质上将崩溃,精神上也焦虑得快要发疯了。请求政府救救我们,救救我们的儿子,救救所有吸毒的家庭吧……”这对老夫妇救儿心切,不仅在信中留下了真实姓名和电话,而且恳求道:“戒毒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脱毒阶段时间过短,两周后回归社会又与毒圈接触,累戒累吸,请求政府建立一所戒毒后的康复中心,使儿子能较长时间隔离毒圈人物,也许会有效。”可怜天下父母心,读罢不禁令人心酸,这对老夫妇的呼声代表了一批吸毒人员的父母和亲人,这种切肤之痛只有他们感受最深。
另一封署名为“一市民”的信,向我举报上海一家旅社的经理纵容毒贩子:“××旅社里长期有一些毒贩子及吸毒的、打针的,他们频繁地进出活动。二楼住的是一些大户(指贩毒生意做得大),有的房间只存放‘东西’而不住人,风声一紧,‘东西’就转移,犯罪分子外出避风头,甚至有人帮助窝藏毒资、毒品,躲避公安机关搜查。旅社内曾多次发生因吸毒而死亡的事,这些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周边居民的安危。难道这位经理不知道吗?并非,他曾在大庭广众面前讲:‘人家房间里就摆摆东西,又不睡人,有啥不好?他们(指公安机关)一冲,把我生意都冲掉了。’我们市民热切地希望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彻底摧毁这个窝点。”我见信后迅速组织警力突袭这家旅社,侦破了此案,证明来信属实。我知道这类“旅社”在上海绝非一个、两个,当然,他们挂的招牌不尽相同,有的称“宾馆”、“招待所”,有的称“夜总会”、“俱乐部”或其他什么的,事实上成了吸、贩毒人员的避风港。
上海一直十分重视禁毒工作,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四管齐下,但我们不要因此而低估了毒品侵袭上海的严峻态势,过高地估计了禁毒工作的成绩。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近年来,境外毒品产销已呈扩大之势,境内外制、贩毒不法分子觊觎日益国际化的上海已非一日。这里有几个数字足以说明:1999年本市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8437人,警方当年缴获毒品公斤;2008年本市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44423人,警方缴获毒品公斤,十年间增幅迅猛。特别是以冰毒等苯丙胺类毒品为代表的新型毒品,短短几年迅速蔓延,目前已占到上海“毒品市场”的近四分之三。各级政府虽十分努力,但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和吸毒人员的帮教仍还有很多盲区和漏洞。因此,每一位有责任心的上海市民,都应齐心协力共筑防线,同毒品犯罪作坚决斗争,决不能让上海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地受到污染。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前言:让不幸不再继续(2)
上海要远离毒品,不能把这项工作仅仅看作是公安等政法部门一家的事,必须全社会动员,综合治理,这也是2008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禁毒法》所明确规定的。海关、旅游、卫生、药监、工商等部门防止毒品入关和精神麻醉药品流入非法渠道的任务十分繁重,工、青、妇、教育、宣传部门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对全社会的宣传任务也不轻。有人说,男人“十毒九盗”、女人“十毒九娼”,我真诚地希望,通过《美丽男孩》一书的出版,进一步宣传和动员广大群众形成对毒品犯罪“过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