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部分(第2/4 页)
反应素质去平衡。
他现在的深蹲力量提升到一百六十、一百七十公斤左右,腿举也达到五百公斤。这个数值肯定是超过普通人不少,但是对于运动员来说,尤其是一些专项的力量运动员,还差得很远。
深蹲的世界纪录超过一千磅,腿举的世界纪录逼近两千公斤。
他是个短跑运动员,肯定不会偏向力量达到那样的程度,但以他的身高和体重来说,力量成长也还远没有到头。
按照国际的最优短跑运动员的身高是一米八五,体重则在85公斤左右。他的身高差个一两公分,但是体重还差了10公斤。
而再增长10公斤的体重,力量要提升多少,现在还没有明确的数字,但对于身体的平衡反应掌控肯定是要跟上一个台阶。
要是像格林一样,一米七六的身高,体重却是85公斤,那样的核心力量强得几乎让人难以想象,再加上快速的反应,60米6秒39这个纪录,在田径历史上什么时候有人能够打破都是一个未知数。
所以,接下来敏捷素质和反应素质,都是需要苏祖提升来适应身体增长的力量素质,否则就逐渐偏离了短跑,身体力量虽然提升,但累赘的肌肉反而成了拖累。
而且,反应素质提升的好处,除了掌控身体的提升的力量素质外,带给苏祖的好处就是能够优化起跑反应,百米的起跑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另一个就是接力赛的原因,快速的动作反应能够减少接力赛交接棒的失误,尽可能的达到最优的交接棒。
“抓紧时间,你们几个,准备就位了。”
场边几人休息了一会,袁郭华教练声音再次响起。
又是一次接力跑训练。
第一百五十七章 选拔赛和广告
训练的日子枯燥,反复,一天天的时间过去。
但相比较接力赛而言,有搭档,有竞争,有追有赶,偶尔队员们还能够开开玩笑,在一定程度上要比单人训练来得有趣了许多。
这和之前一起练接力赛,虽然有要求同吃同住,但每周实际放在接力赛的时间并不长,大多数队员都是按照各自主管教练安排,各练各的。
现在反而简单了,跑跳类的训练多以接力赛的形式为主,四人一组棒次的顺序不断调整的4x100接力,或者俩俩一组的4x200米接力,或者1对3x100米的接力,各位变着花样的组合形式跑步训练。
“怎么样,这组的成绩多少?”
又是一组接力赛跑完,袁郭华看完了计时牌上的成绩,回到了几名教练和科研人员一起分析数据的场边。
“通过大量的数据对比,这个组合成绩是最有优势的。”场边临时摆放的几张桌子上,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人在电脑上罗列出了数据。田径队确定以接力赛带动个人项目的策略后,各种专家研究团队也逐步到位,开始进行越来越精细化的数据分析。
“第一棒陈建,第二棒杨光宗,第三棒沈运保,第四棒苏祖。这和我们去年亚锦赛的阵容差不多,不过陈建和沈运保的顺序换了,反而感觉跑起来更流畅。”麦绍强看着新出来的这一组成绩,淡淡说道。
李志忠紧盯着电脑屏幕交接棒时候的动作,点了点头,“沈运保和陈建交换了位置,主要还是沈运保今年状态好。在百米速度上沈运保略逊于陈建,但是在今年的状态在弯道80米里还是能够保持着足够的优势。嗯,就是沈运保和苏祖的默契程度还差了不少。”
袁郭华脸上浮起笑容,看到出来的成绩后,显然心情颇好,指着电脑屏幕上的速度波峰图表,
“陈建和沈运保两人互换一三棒后,成绩相差大概是0。秒左右的差距,沈运保的起跑快,加速快,但跑一百米无法一直稳住速度,会有两个波峰,所以缩短他奔跑的距离反而更有优势。
陈建的起跑反应和速度都是顶尖的,和沈运保相差不大,而且第一棒距离比第三棒长,陈建速度要更好一些。最让我吃惊的是,苏祖的接棒和弯道技术进步得很快,你们看第四棒弯道进直道这里,从加速到接棒的动作,都要比以前娴熟得多。”
三四台电脑一字排开,几个教练员各自分析着视频动作,神情都微微有些振奋。
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模拟计算,还有运动员的各种配合,4x100的接力男队成绩渐渐稳定了下来,标准的计时里已经跑出几次超过去年亚洲锦标赛的成绩,而且随着队员的默契程度的提高,相信这个速度还在增长。
“现在这几个人总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