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部分(第3/4 页)
汉人,永远是汉人!”说着,刘思汉策马狂奔而去,哪还有半点卑微小老头的形象。
永远是汉人……掷地有声的五个字,铮铮铁骨的五个字。
杨继业如遭雷击,整个人久久呆立在马背上。
……
耶律贤掀开帘子,转入后帐。此时帐内坐着一名汉服男子,此人年纪轻轻,长得是眉清目秀,尤其一双眼睛深邃异常。静静的往那一坐,如老僧入定般,就这份定力在年轻人当中绝对是首屈一指。
这样的状况,耶律贤早已是见怪不怪。当年第一次见到此人之时,他不服气的坐下和此人比试定力,结果两人不吃不喝一坐就是一天一夜。最后,耶律贤实在忍不住的动了,对此人是甘拜下风。经过此次比试,耶律贤将此人引为知己,大小事务无不听取他的意见。
“德让,刘思汉此人如何?”耶律贤微微一笑道。
静坐之人,正是萧无极的第三个弟子,也是唯一的汉人弟子韩德让!今日宴请刘思汉,韩德让一直静静的在后帐观察。韩德让端起桌上的茶杯,先是放在鼻下闻了闻,然后轻轻的啜上一口,闭上眼睛细细的品味。
他的动作很慢,但耶律贤却没有丝毫的不耐烦,依旧笑咪咪的等待着韩德让开口。
“好茶。”韩德让双眼一睁,大赞道。
“当然是好茶,本王知道你还是不喜欢马奶茶,特意让人从扬州带来的极品绿杨春。”耶律贤无奈的摇了摇头,心中苦笑不已,等了半天就等了韩德让这么一句不着边际的话。
“殿下有心了。”韩德让微微一笑道。
“对你们几个师兄弟,本王一向是捧在手里,天天供奉,呵呵!”耶律贤打趣道。
当然这都是废话,韩德让刚刚只是在思索在如何回答耶律贤的问题。此时他略一思索,说道:“参天大树,独木难支。”
“此话怎讲?”耶律贤皱眉道。
韩德让扭头看了眼西北方向,那也正是太原城的方向,深深一叹道:“诸葛一生鞠躬尽瘁,算尽天下,却终究撑不起后蜀一片天。”
“诸葛卧龙?”耶律贤吃了一惊,没想到韩德让对刘思汉的评价这么高。当然,辽人可没兴趣去读汉人的史书,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三国演义》的兴趣。耶律贤之所以知道诸葛卧龙,也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要知道在《三国演义》中,韩旭可是将诸葛亮吹捧上天了。韩德让将刘思汉比作北汉的诸葛卧龙,这怎能不令耶律贤吃惊。
“不仅是刘思汉,还有他身边的那位白袍将。”
韩德让继续说道:“看见他们两个人,总是让我不经意的想起诸葛亮和姜维。”
“姜维?”耶律贤想起杨继业,那白马长矛,威风凛凛的态势,还真有几分蜀国姜维的风姿。一个诸葛亮,一个姜维,耶律贤是越想越兴奋,这两人在三国演义里面可是了不得的人物,也是耶律贤最喜欢的几个人物之一。原本苍白的脸色,竟然因兴奋闪现了一抹诡异的红润。
韩德让一见耶律贤的样子,就知道他又起了招揽之心,只要是有点本事的,耶律贤向来是来者不拒。
对此,韩德让却摇了摇头。
“怎么?不行?”耶律贤微愕:“北汉刘家是我大辽国的臣子,本王向他们要两个人,难道还不行?”
“殿下,汉人有句老话叫‘强扭的瓜不甜’。”
韩德让解释道:“倘若殿下向刘钧要人,或许刘钧碍着大辽的威视会同意交人!可殿下有没有想过刘思汉和那杨继业本人的心思呢?诸葛卧龙和姜维之所以被人称道,还有一个原因正是因为他们的‘忠’。”
刘思汉和杨继业表现一直是平淡如水,可这样的人越是表现平淡,其内心越是高傲。
“唉……可惜了!”耶律贤深深一叹,不知为不能招揽刘思汉和杨继业而可惜,疑惑是为他们两处在北汉的命运而可惜。
此时,耶律斜轸走了进来,一开口就急问道:“三师弟,大师兄的情况怎么样?”
韩德让摇了摇头:“我已经将师傅的药给大师兄服下了,不过大师兄依旧还没有醒过来。师傅说过,三日内不醒来,恐怕……”
闻听此话,耶律斜轸面色大变:“师傅他老人家呢?怎么不和你们一起来?”
耶律贤上前安慰道:“收到你的求救信,国师大人连忙和我们从上京府出发,只是路过幽州之时,大人遇到了‘故友’,这才让我们先行前来给大师兄服药。”
“故友?”耶律斜轸愕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