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部分(第2/4 页)
东门已经打开,湘军便开进城内。
1863年,同治二年(23)
当晚,陈国瑞等部攻击蒙城外濠,苗沛霖亲自巡濠,见敌军杀来,转身逃跑,跌倒在地,他的部下从后面将他击杀,将头颅割下,送到王万清的军营。
捻军首领相盘、葛小年、邹焕林和龚耀骈同时被杀。程二坎、李大个和魏群儿请降,安徽北部逐步平静。张宗禹等人的部队向西推进,袭击河南的南阳和湖北的襄阳。
王万清将苗沛霖被部属杀死的事情秘而不宣,向上面报告,说是他自己在巡濠时砍死了苗沛霖。有人说:“杀苗沛霖的人,就是陈玉成的旧党。王万清杀了他,是为了灭口。”
苗沛霖一死,他的残部听到消息,立刻瓦解。富明阿等人率部进入蒙城。清廷收到捷报,赏赐王万清勇号,奖银一千两。
12月11日,陈国瑞部将康锦文和宋庆携带苗景开抵达寿州,城内的苗家团练开门投降。
这时,清廷各个体系的部队为了争功,发生了小小的内斗。
李世忠派部队赶到寿州,要求进入,杀死五名守门将领。宋庆等将领为了报复,斗杀李世忠部将朱元兴和杜宜魁,用器械拘捕蒋立功,乘胜进占下蔡,捣平苗家老巢,将苗氏家族及苗沛霖的妻儿押送僧格林沁的军营,全部处死。
12月12日,蒋凝学和成大吉的部队攻克颍上。
12月14日,毛有铭的部队攻占正阳关,康锦文和程文炳率部一同入城防守。
12月16日,蒋凝学的部队移驻正阳,还不知道苗沛霖的余部已经献关,而守关的驻军却把蒋凝学部误当成敌人,隔河发炮阻击。毛有铭后来发觉对方是自己人,连忙下令停火。
僧格林沁上奏,说将领们为了争功而发生械斗。清廷把此事交给曾国藩处置。曾国藩认为,陈国瑞和李世忠的部将械斗,杀伤人数,彼此相当,而李世忠已经领着他的部队回滁州了。因此这个案子,只要杀掉苗景开,就可以结案。至于正阳的那场战斗,由于两军没有通气,发生误斗,并非出自有心,请求免议。于是外省军队全部从淮河南北撤走,湘军部队分别回到皖南和湖北。安徽的捻军各部,有的被消灭,有的投降,事情就此平定。
清廷颇为担心安徽北部民圩众多,命令唐训方筹划善后。僧格林沁又请求在蒙城和亳州的中间地带,增设文武官员,添加驻防部队。唐训方上奏,请求将凤台县交给下蔡管辖,把涡阳县的县治改为雉河集。清廷大臣们都打算趁势铲除李世忠的势力,僧格林沁请求派李世忠的部队协助攻打金陵,责成李世忠交出城池和盐卡。吴棠则请求从豫胜营中挑选几千名精壮军士,分别由曾国藩和唐训方管辖,把他们混杂在湘军部队里,观摩熟悉营规。
曾国藩上奏说,李世忠成为众矢之的,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心怀叵测,第二是因为专门从扰民中取利。他从同治元年阴历九月开始统领李世忠的部队,仍然担心他倒行逆施。后来搜获太平忠王的文书,发现李秀成极力主张攻打江浦和浦口,以打通北伐的道路,才知道李世忠确实没有私通太平军。
曾国藩虽然肯定了李世忠没有对清廷怀有二心,但他反对借用李世忠的兵力征讨太平军。李提督没有二心,他的部众却决不可用。李世忠发表檄文声讨苗沛霖,慷慨请行,似乎是因为他已知道世人容不下自己,借此来表明他的歉意。他的部队到了寿州和下蔡,接连与友军发生争端,他的部将蒋立功被捕,朱兴元和杜宜魁被杀,李世忠仍然出语谦逊,不像往年那般倔强,似乎知道自己大祸将要临头,只能委曲求全了。
但是,这次作战,李世忠部在怀远与寿州一带,焚烧抢掠,令人惨不忍睹,民怨沸腾,实为众所周知。试论其中的原由,还在于胜保当初纳降时,处置不尽妥当。收留一万八千人,听任他们盘踞几座城市,养成桀骜不驯的脾气。胜保认为天长、六安、滁州和来安,本来是造反者出没的地区,便放手让李世忠纳税收厘,又上奏令李世忠用盐供给月饷,自捆自卖,形成风气,习惯而成为自然。
曾国藩说,自从袁甲三和他接管李世忠的部队以来,也不能筹发官饷,来改变以前的做法。于是在李世忠势力范围之内的几个县,田地荒芜,百姓离散,再也无可盘剥了。淮河航运不通,卖盐的利润也就减少。今年征讨苗沛霖,路途上竟然买不到大米,任何部队驻扎在这种地方,都不可能不侵扰百姓,何况驻扎在这里的是李世忠的乌合之众呢?
1863年,同治二年(24)
因此,曾国藩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