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光和三年(公元180年)六月,曹操接到诏令,官复原职,还是那个理由:能明古学。还是那个级别:征拜议郎。还是那种工作:专给政府提意见。
曹阿瞒现在是何等人,他才不会傻帽到往枪口上撞呢。哪些意见该提哪些意见不该提,他心里明镜似的。
汉灵帝发明了一项专利,让我们后来的一些人学会了——建立个人“小金库”,专门用来存放卖官得来的钱。天下虽是朕的,但管家太多,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皇帝想攒点私房钱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意见就提不得——妒忌之心害人害己。
后来把铜钱放在西园的小金库里也难让皇帝放心,就大车小载地往娘家藏——在老家河间专门建了一个堆铜钱的地窖,能过日子还不是好事?这样的意见也提不得——既然是藏,你如给挑明了,那还能有好?
再后来皇帝还是不放心,干脆把体己钱分散寄存在信得过的宦官家里,他认为自己身边的这些宦官就是一个大保险柜,比放在国库里保险多了,且不说这种方法是否保险,这种意见却提不得——除非你嫌自己的脑袋长在脖子上碍事。
那总不能做一个哑巴言官吧?
为啥不能?这年头当和尚不撞钟的官多的是。
不过曹议郎却并非不撞钟的和尚,满腹锦绣文章还是有机会显摆的。
据史载:“朝廷诏公卿以民谣检举害民之州刺史与两千石官吏。曹操上书言所举不当。汉灵帝以灾异询问群臣得失,曹操复上书切谏。”
咦?这曹操还有这两下子!几道奏章滴水不漏,居然把标准的官样文章做得四平八稳。蹇硕晕了:还能就这样让你舒舒服服地把这议郎议下去?
刚瞌睡就有人送来了枕头,除掉曹操的大好机会来了。
这枕头是哪个送的?此人在历史中大大有名:天公将军张角是也!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阿瞒出道(11)
对统治者不满意的人民就是干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生产出遍地干柴来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经过东汉皇朝几代政府的不懈努力,终于积攒够了足够焚烧自己的干柴。
在这种持之以恒的生产过程中,居功至伟的当属桓、灵二帝,而灵帝更是二人中的佼佼者,这位天子的干柴生产工艺简直称得上“炉火纯青”:
皇宫里面玩的不过瘾了,一心想到洛阳郊区去返璞归真,圈上几万亩好地,修几个皇家园林,在这自然保护区内保护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岂不是大大的功德?天子么,不玩的空前绝后还能算上天之子?
司徒杨赐和侍中任芝、乐松为此事掐了起来:
杨赐:“周围的百姓都已经饿得相互交换孩子吃了,哪能再赶走他们去养些野生畜类?城外光园林都建了四五座了,还玩不开吗?”
任芝、乐松:“最贤明的周文王的园子方圆百里,老百姓还都嫌小;恶名昭著的齐宣王的园子才五里,老百姓还都说大,主上是愿意做周文王呢还是学齐宣王?”
皇帝绝对圣明,当然要做周文王,你杨赐是教唆朕做齐宣王啊!
于是毕圭、灵昆二苑当即上马动工。
出去游玩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可那时候到处都是黄土路面,逢晴天就起“沙尘暴”,的确危害身体健康,上哪儿去找承建柏油马路的路桥公司?连水泥路也修不起来,怎么办?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汉灵帝在玩乐方面就最讲认真。
干脆挖条御用河吧,直接引水入宫,多安几部水车,路面时刻洒水,瞧,多高明的防尘压沙措施!这也是间接的为人民服务,减轻了百姓运水洒道的力气呀?(《资治通鉴》:铸天禄、蛤蟆吐水于平门外桥东,转水入宫。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为可省百姓洒道之费。)
真是人民的君主爱人民。
官员贪污最普遍的套路就是设法上马几个大型基建项目,没名目咋捞钱。
灵帝又挖空心思出了个捞钱的巧招:宫殿需要修缮,为避免重复建设,一并铸四个铜人,再捎带着铸就四口大钟,以鸣皇威。
铜哪里来?不要紧,众人拾柴火焰高,天下的田亩每亩捐助十文,一切搞定。(《资治通鉴》:帝使钩盾令宋典缮修南宫玉堂,又使掖庭令毕岚铸四铜人,又铸四钟,皆受二千斛。)
就这样,灵帝不光备足了干柴,连火种都准备妥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深藏于内的被承救原始意识,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