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3/4 页)
乞讨以卖艺吸引人,乞丐总是穿着得体,能弹会唱。燕青乞讨是“西式”的(正好符合他多才多艺的特征),和传统乞讨有一定的冲突…
其实细细看去,这部小说对原著的补充发挥的地方很多,发挥时总体把握的原则是让看过水浒的人有新鲜感,甚至共鸣感,让没看过水浒的人觉得燕青是个有趣的人物,想翻翻原著加以对照。
本人的写作手法是写实主义,尽量符合历史实情和生活常理,对违背自然规律的“胡乱穿越”或“灵异操纵”不感兴趣。尽管这篇小说用了一些宗教的内容,但宗教不等于灵异,真正的宗教是超于自然而又不违背自然的,所以我再想用些功夫写一点这部书的宗教背景:景教究竟是什么教?在中国有什么渊源?燕青最后没弄懂的“女娲”和“挪阿”是怎么回事?姬家村的无字春联有什么来历?孔子晚年为什么要钻研易经?易经“复卦”中的玄机和圣经的“创世记”有什么关系?…
我想这本小说在你茶余饭后阅读消遣之后,能再给你带来一些对国学经书和上古历史的思考和感悟,那便是我最大的欣慰。
希望继续关注
中国的“易经”和西方的“圣经”有联系吗?
秦始皇焚书时,以“易经”为卜卦之书而独存,从此“易经”成了古今第一部完书。“易经”得以幸免秦火,尚有更深的原因,因为书中不仅记载了上天的救赎计划,而且藏有永生上帝的印记。近代新儒学家熊十力先生说:“孔子作周易,始绝术数,而纯为哲学大典。”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学易可以避免人生误入歧途。《论语 述而》记载孔子言:“加以我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也。”这句话可以和他说的另一句话连起来读:“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可见,在孔子的人生中,周易对这位乐天知命的夫子有着何等的地位。周易能够帮助他认识人生使命和目的,能帮助他避免人生的重大错误。
孔子说:“不占而已矣。” 这对于今天学易的人,应该是一个重大的启示。我们不可将重心偏置于占卜之类的活动,而应该从中找到上天所定的人生目的。《系辞上传》载:“是故圣人以通填写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圣人用易来启迪天下人的心志,成就天下的事业,了断天下的疑难。人间的事业第一讲究的就是“天时”,只有对天时有充足的了解,人间的事业才可能立定成就。
从孔子的叙述中可以得知, 《周易》里面深藏这不少上天所启示的道理,不然可以因读《易》而知天命呢?《易》的博大精深,不是一两篇文字可以穷尽,所以此处仅以“复卦”为一代表。
另外,我们知道《圣经》为一部上帝所启示的经书,人们读《圣经》也是为了知天命而行天命:即上帝的旨意。《圣经》和《易经》同样启示上天的道理,有时籍着《圣经》的历史背景和经文的平白直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易经》,有学者甚至指出:不懂《圣经》的人不能真正读懂《易经》。
孔子作为几乎春秋战国时全部中国古代经典的编撰者,在中国人心中占有摩西在犹太人心中的地位。摩西著《旧约圣经》五大律法书,也可能是《约伯记》的作者。有趣的是,孔子也中国现存五经的编撰者,另有一经《乐经》现已亡佚。 与孔子不同的是,摩西有机会站在上帝面前,从上帝手中领受十条戒命,并将上帝所教导他的记下来,记在圣经里。而孔子没得到这种天赐的机缘。他在编撰故经时发现,有些重要的真理易经失传了,不禁哀切地发出“大道即隐”的遗憾。他的一生,特别是晚年,都在寻索恢复这些失去的大道。而《周易》一书就是他醉心于寻索的关键性经书之一。
(此文和今后几篇文章均摘录于王敬之博士的“神学与国学的对话”,这本书对本人影响极大,所有我的小说中有此书观点的影子)
易经中的“复卦”泄漏上帝七日造天地的“天机”?
我在“浪子燕青”之圣光杯传奇”这部小说中几次提到易经的“复卦”是有意的安排,因为“复卦”是易经中最有玄机的一卦,我假“燕青”这么绝顶智慧的一个角色去窥探一点其中的玄机,是希望国学爱好者对易经中的“复卦”产生一点思考。
“复卦”原文为:“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这几句话用白话文表达就是“复卦:亨通无碍。或出或入均无疾患,有朋友驾临,不为追究罪咎。来往有一定的规律,每缝第七日反回。有利于前往。”
有人可能要问,这位朋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