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部分(第2/4 页)
”
这也是燃灯道人不知天外一战。元始天尊在葫芦道人手中吃了大亏。不再敢将葫芦道人等闲视之。心中忌惮的很,考虑问题自然也就全面的多。否则,凭元始天尊的性情为人,以及和胡卢并不和睦的关系。元始天尊还真就如燃灯所想,遂了他的心意,中了他的诡计。
元始天尊心中计较分明,面上却不动声色,状作沉吟,良久方道:“葫芦道人嚣张至极,不可容忍。然则正如道友所言,神州内务,委实不好太过劳动贵教,贵教只须保持中立,量他葫芦道人即使和镇元大仙联手,亦翻不了天去。不过若要成事,非借世俗力量、非有周全计划不可,未知道友可有高见?”
燃灯道人不知元始天尊的真实心意,只道元始天尊果然如他所料,当即大喜,接道:“贫道不才,挂印六国之相;若是玉清圣人有意,贫道愿代为游说六国之君,再次合纵。并力攻秦;非为国土,只为杀张仪泄愤。”
彼时,若是张仪借秦国之力接战,当以君王之令,驱使葫芦道人门下自相残杀;若是张仪弃秦去,恰如飞鸟离巢,无居处也。
届时凡是对张仪施以援手或是对手下留情之人,皆可指为帮凶余孽;天下虽大,却无他等容身之地也。不过单凭贫道一人,势难做到此点,还请太清圣人游说三教,一齐出手,方能真正掌控大势。倘若葫芦道人忍耐不住,竟然狗急跳墙。不顾身份,轻入红尘;玉清圣人正可名正言顺地联合三教之力,将其一往打击。未知太清圣人以为何如?”
元始天尊闻言,心道:“汝之计不可耳耳,未出贫道意料。”面上却作欣然之色,从善如流似的。说道:“燃灯道友届算无漏,以贫道观之,道友智计似不下于葫芦道人。贫道自愧不如,悔不能早识也。就依道友之计,贫道即刻游说太清师兄和通天师弟,命三教弟子皆从道友调度,还请燃灯道友早作布置。幸勿相负。”
燃灯道人慨然应诺,遂辞别元始天尊,自去游说六国之君不提。单表元始天尊,将广成子等唤至身前,嘱咐一番,然后驾遁光,依次拜方老子和通天教主。见礼坐下,元始天尊并不说准备去合三教力打压胡卢,只道欲请两位教主出面,助自己向胡卢讨还公道,至于三教弟子,不过是用来撑场面云云。
老子和通天教主自然不会轻信。元始天尊只得一再保证,自己并无他心,所求甚少,真个仅仅是为了顾全颜再,免为天下人看轻,只要胡卢给个过得去的说法儿就成。元始天尊为了消除老子和通天教主的怀疑。甚至直接说明:两位教主及门下只须在适当的时候露个面儿,即不用多说,更不必出手;若是觉得事情有变,可以自行离去
元始天尊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老子和通天教主只好勉为其难,卖元始天尊个情面。燃灯道人可不知其间变故,只道元始天尊果然说服了老子和通天教主,不断前来捧场的三教弟子就是证明奇Qīsūu。сom书。又逢达摩道人从教中返回,带来了西方二圣的赞誉,以及应诺不会随意插手此事;即使应邀前来,西方二圣亦是做为调解人,不会表露明确的立场。
如是,燃灯道人雀跃非常,拿出十二分的努力,说服六国之君;非止一日,六国再次合纵,上百万大军并力攻秦。早有墨家、兵家等流派门人,将消息传至秦国;秦王闻讯,方寸大乱,连忙问计于张仪。张仪却知事情并没有秦王想的那么简单,非是六国为攻秦而来,实乃元始天尊不忿自己行为,欲杀自己而后快。
莫言、仓颉等则又是另一种看法。认为三教如此兴师动众,不可能仅仅为了张仪一个,很有可能是针对老师胡卢而来。于是,莫言等不敢擅专,请赤屁马猴明理报于胡卢。胡卢的看法和莫言等相近,认为张仪之事不过是个由头,连忙通知镇元大仙,请其在适当的时候,助自己一臂之力。至于西方二圣,胡卢一时拿不定主意,倒不曾请援。
总之,三界忽然乱作一团,大有再起“封神”之意。张仪倒是有心弃秦而去,奈何如此巨变,已经脱出了他的掌控,如何发展,怎样结局,实在不是张仪能够做主的。幸好胡卢亦不曾让他久候,闻讯不久。就亲至阵前;未几,镇元大仙也来了。六国联军亦不甘示弱,三清等同样接踵而至,与秦国成对峙之势。
胡卢和镇元大仙商议良久,想破头皮,亦猜不出三清究竟意欲何为。若说为了张仪之事,实在没必要如此兴师动众;若说三清欲以张仪为由,挑起争端,将置道祖鸿钧之言于何地?没奈何,胡卢和镇元大仙只好决定,在阵前问个分明。实际上,元始天尊同样受到了老子和通天教主的置疑,元始天尊只得再次保证,“两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