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相诸葛亮两次北伐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公元225年,收录在《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诸葛亮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后出师表》作于公元226年,诸葛亮在文中表示为了国家,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刻地表现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心耿耿。其中的“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一句经常被后人引用。南宋谢枋的《文章轨范》中引用安子顺的说法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意为:读了《出师表》不被感动哭的只有不忠的人。)由于《后出师表》有一些悲观情绪,又没有被《三国志》收录,故也有学者认为《后出师表》并非出自诸葛亮之手。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也叫九品官人法。公元220年,九品中正制度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主要内容是由官员担任中正将人才评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权,造成了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的选拔权。后来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到南朝时期,中正的评议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也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了。北魏初、中期,并未实行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才又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后来便流于形式了。到了隋朝,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九品中正制最终被废除。
西晋至南北朝时代简介
在经历了慷慨激昂的建安时代之后,中原大地最终为西晋所统一。晋武帝吸取曹魏的教训,将司马氏子孙封在各地为王,想借以巩固晋朝的统治,却埋下了*的种子。当晋惠帝登上帝位之时,各地的司马氏藩王们面对着昏庸的君主,没有尽心辅佐,而是借机作乱,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西晋在混乱的内战中严重的损耗了国家的实力。自汉朝便开始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在此时抓住机会纷纷起兵。一时间中原大地上刀兵四起。西晋政权在苦苦维持之后,还是走向了灭亡。晋朝宗室司马炽逃到了江南,在王氏家族的协助下建立了东晋政权。依靠着长江天险,东晋沉浸在一片安乐之中。士族子弟们依托着祖辈的庇护过着只讲享乐的生活。南北方的对垒,产生了不同的文化、风俗。面对着汉族丰富的文化,北方的魏孝文帝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从大处着眼,用一道又一道政令推动了民族的融合。融合是这时代留给我们最美的余音。
十五
正 文
周处一力除三害,王恺斗富输石崇;
八王乱国争帝位,李特为民设大营;
五胡齐出中原乱,江南沃土王马享。
释 义
周处一力除三害
周处除三害:
周处是西晋的大臣。周处在年轻的时候,仗着身高体壮,每天在家乡义兴游荡。周处动不动就拳打人,甚至还动用刀枪,百姓都很害怕他。当时义兴附近的山上有一只老虎时常跑下山来伤人,连猎户都拿它没有办法。当地的长桥下,潜伏着一条大蛟(一种鳄鱼)。经常从水窜出来伤人。当地百姓便周处、猛虎和大蛟并称为“三害”。周处后来偶然从一位老者那里得知了这件事。周处听到乡亲们居然将自己与猛虎、大蛟并称三害,心中非常难过,便决心为乡亲们除掉祸害。周处先斩杀了猛虎,又跳入水中去猎杀大蛟。周处与大蛟在水中缠斗,后来一同被河流冲走,三天都没有回来。周回来后看到乡亲们以为自己死了而庆祝的时候,更是决心痛改前非。后来周处成为了一名正直的官员,受到人们的称赞。
王恺斗富输石崇
石王斗富:
王恺字君夫,是西晋的外戚。当时王公贵戚奢靡成风,他们还经常进行各种争斗,比试谁更富有。这其中尤以王恺与石崇的斗富最为著名。王恺和皇帝有亲戚,本来不把石崇放在眼里。但是石崇在担任荆州刺史的时候,非但巧立名目横征暴敛,而且还公开抢劫,积累了巨额的财富。王恺家用糖水洗锅,石崇便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