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第1/2 页)
第45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既然决心成为枭雄,那就必须铁血无情。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叔父诺颜乌巴什、布颜布尔罕后,苏勒坦立即命心腹罗卜藏、那日松率军接管了二人的部众,又命人将叔父的家眷流放到铁门关。
自觉坐稳了大台吉的宝座,十三岁的少年便想飞了,他要改革,想以大明朝的官制改革蒙古。
大明朝的官制好!以内阁为最高行政机构,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三府(五军都督府、宗人府、詹事府)、五寺(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两监(国子监、钦天监)、一司(通政使司)、三院(翰林院、都察院、太医院);地方设省、府、县三级,各省设三使司衙门,其上又有总督、巡抚。
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改革会触犯蒙古诺颜们的利益。这些诺颜在自己的领地都是土皇帝,个个有兵,弄不好便会激起反叛,狼烟四起。
治大国若烹小鲜,苏勒坦懂得这一点。先是造势,让手下大力鼓吹“恢复大元旧制”。明朝的官制来源于元朝,最大的不同是罢宰相职,以内阁代之;地方上则将五花八门的中书省、宣慰使司、诸路万户府、诸路总管府、散府、诸州、诸县、诸军简化为省、府、县三级。所谓“恢复大元旧制”,其实是披着羊头卖狗肉,要搞大明朝的那一套。
卫拉特的官制从北元演化而来,中枢层级其实已经有了与大明类似的职能,比如,图什墨尔相当于阁臣,扎尔固齐相当于六部之长;关键在于地方,大大小小的诺颜掌控着地方军政大权,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弱。
不过,造势归造势,苏勒坦并没有急着向各地的鄂托克派出官员,将诺颜们的权力收归中央。而是雷声大,雨点小,仅在大台吉的直属领地试行改革。自己的领地,想怎么改便怎么改,谁也说不出什么。
先改革中枢。设置内阁,以三位图什墨尔(参决政事之臣):巴图和坦、铁钼尔、那苏图为阁臣,巴图和坦为首辅,铁钼尔为次辅;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将原先的三名扎尔固齐增补为六人,各管一部,称尚书;其余官员皆仿明制,不过因为人口较少,很多官职暂未设立。
蒙古人习惯了旧制,忽然冒出许多新鲜的官职来,自然有些不适应。可是因为到处都在宣传,大元朝当年就是实施的三省六部制,大台吉如今是在恢复大元旧制,谁若是反对,便是不爱大元、不忠于蒙古。这么一宣传,反对的声音便小了。说到底,中枢各官本来就是大台吉的属官,大台吉改革自己王庭的官制,并没有触犯诺颜们的利益,他们自然没必要反对。很多诺颜不但不反对,反而高声称赞苏勒坦“恢复大元旧制”是鸿图大展、志存高远。
见第一步迈得还算顺利,苏勒坦暗舒一口气,小心翼翼地推行地方层级改革。
他的第二把火烧向了自己的直属领地。裕勒都斯、叉力失、库车这三个府,老父亲已经改革完毕,设了知府、知县等官,无需再改。剩下的便是直属牧地了。他将自己的直属牧地划分为五个鄂托克,实行军政分离,以千户长专管军事,宰桑专管民政,德木齐管司法,收楞额管税收。最大的特色便是在鄂托克内増设千户长一职掌军,取消了宰桑的军权;其次,德木齐、收楞额等属官,虽然仍为宰桑属官,却由吏部考核任命。这便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三把火按说应该烧向辉特部内的鄂罗哩克、纳木占、阿勒达尔、额尔克等台吉。在各自的鄂托克内,他们既担任着宰桑,又掌管着军事,还可以任命德木齐、收楞额等属官,权力太大,容易尾大不掉!
可真要动手时,苏勒坦却犹豫了。这些台吉可不好惹,逼急了是要率兵造反的。思来想去,决定温水煮青蛙、慢慢来,仍让他们兼任宰桑、千户长二职,只将鄂托克内的税收权、司法权收回。规定鄂托克内的司法官(德木齐)、收税官(收楞额)不再由宰桑任免,而是由吏部任免。为了安抚这些诺颜,又规定这些台吉可以世代担任各自鄂托克的宰桑、千户长二职。
忙完这些,便开始完善军制。军队是苏勒坦的命根子,一定要改革,使其适应战争的需要。如今的卫拉特军制,仍然维持着成吉思汗时代的老传统。军队多由各爱玛克、鄂托克的诺颜们在战时临时征召。因为缺少常备军,所以军队的训练不足。好在蒙古勇士自幼在马背上长大,他们的勇猛彪悍弥补了训练不足的缺点。
征服了叉力失、库车二府,又荡平了内乱,如今自己的属民达到了三十多万,是时候建立一支常备军巩固统治了。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