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页)
离高考还有20多天,一个数学只有70分水平的学生,咱们给他一规划,数学就考了110分。他是考艺术门类的,数学一旦上来,占据的优势更是不容小觑。
那天给学生辅导完数学,我又追加了一句话:“别的学科也按照这个方法来做。”虽然各科学习方法不同,但是考试的策略、方针是一样的。知道一个学科的行为准则了,其他学科依此类推。一门增加20分,5门就是100分,你说这个进步有多可观?
我常说,考前讲2个小时,我能让你的成绩提高20分,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每当我给一个学生辅导完了,把那些细节“秘密”抖搂出来,他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全都稳操胜券。因为,学生们得到的不仅仅是技能,还有信心。信心一足,效率一高,他们就不仅仅是提高20分了,最后的成绩往往能超出我们的预算。
所以,考前就是要在短时间内,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定位突破。面对一张试卷:肯定能过关的,过!肯定不行的,放弃!千万不要似是而非,摇摆不定。在熟悉的地方重复来重复去,在超难的地方冥思苦想,不仅浪费时间,甚至会造成一种心理的悲伤。而那些平常也会、但老得不了满分的地方,往往是一个突破点,潜藏着很大的提分因素。这才是我们考前复习的重点。容易题不丢分,中档题多得分,难题能得分。这就行了,2小时20分,就这么提上去了。
学生确立了有的放矢的规划,心态上自然觉得“我能行”。觉得“我能行”和觉得“我不行”的时候,去做同一件事,效果肯定相差十万八千里。学生觉得“我能行”的时候,底气足,敢于付出,带着一种激情,拥有一种自信。这种高涨的自信心再和强烈的学习针对性对接,就形成了一种最好的学习攻击力。但是,如果学生感觉“我不行”,他就会担惊受怕、哆哆嗦嗦,付出的过程往往是畏首畏尾、不敢全情投入,因为他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方法,唯恐哪一步掉到陷阱里头。
拦路虎都是纸老虎
高考之前,女儿的解析几何一直不能过关。临考最后一天,我找了6道高考模拟解析几何题,希望通过这几道题,把高考解析几何可能考到的各种题型都提炼、集中起来,然后让孩子去做。
做第一道题,女儿就卡壳了。我给她讲了十多分钟的解题思路。
女儿说:“行了,爸爸,我会做了。”
“那你往下做吧!一定要做到底,得出最后答案。”我知道,思路懂了并不等于会做。
再往下做,当她把一次直线方程带到圆锥曲线方程里,立刻出现了一个X、Y并存的二元二次方程。这下子,孩子的脑袋又大了。实际上,解析几何的过程越是变态,最后的结果越简单;很多孩子就是被这个变态的过程打倒的。女儿遭遇了第二次卡壳。
我看她老半天又不动,就问:“怎么不做了?”
她沮丧地说:“又不知道该怎么做下去了。”
我从此处着手,又点拨了一次:“怎么样?会了吗?”
她说:“会了。”但就是不愿意再往下了。
我知道,孩子是害怕再次失败,就说:“我给你讲会的东西,并不等于你是真的会了,也不能代表你把解题方法真正学到手了。反正明天就要高考了,今天你的时间已经不值钱了。咱们只当玩儿,行吗?”
女儿十分勉强地点点头。
我说:“你现在能不能这样?按照我刚才给你讲的思路,从头到尾再做一遍。时间多长都不要紧,只要求一点,这个题必须得满分。我也不再提示你,怎么样?”
于是,女儿重整山河,耐心琢磨做题的全过程。半个小时以后,结果出来了,她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兴奋地说:“我找到感觉了,我终于找到解析几何的感觉了!”
女儿松了口气,我心里也踏实了不少。
我问她:“你过去对解析几何没有感觉吗?”
她点点头:“从来没有这种感觉。”
“那你过去怎么做解析几何呢?”
女儿笑笑:“一碰到解析几何,我就害怕!”
过去,女儿每每遇到这类题,总是在熟悉的地方卡壳,赶紧翻翻答案,很快就绕过去。殊不知每一次卡壳就是一次机会,如果不能下功夫找原因,还不如不做。
有些题目,你好像不会,但是看看答案,又好像懂了。在不会和真会之间,说明要拿下这类题,你还有一步之遥,也仅有一步之遥,你完全可以战胜它。可就是这样一些题,阻止了孩子们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