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页)
。不一会儿,大卫踮起脚尖,又拉起妈妈的袖子,指着桌子上的食物,大声叫道:“妈妈妈妈,我要吃那个!”妈妈一脸尴尬地看着苏茜。
苏茜弯下腰,把脸靠在大卫的脸上,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了一下,然后微笑着说:“要豌豆泥,是吗?”大卫愉快地点点头。这一次,大卫没有拽苏茜的衣服。
“你们是不是从来没有蹲下来和大卫讲过话?”苏茜突然问道。
“嗯?”
苏茜接着说:“在我看来,大卫抓住别人的袖子,就是想让那个人低下头来看着他,或者蹲着和他说话。”
要求平等是人的天性,而居高临下似乎是某些家长和老师的本能。记住苏茜的话:孩子希望你低下头看着他,或者蹲着和他说话。
严厉是一种暴力
今年暑假,河北有个女孩和父母一起来找我。进了办公室,女孩坚持让父母走开,要单独跟我谈。我俩一坐下来,女孩递给我一个信封,我抽出一看,竟然有30多页!
信中谈到:女孩读高一那年,成绩很优秀,后来遇到一个男孩,两人就好上了。短暂的甜蜜之后,女孩发现男孩毛病很多,不想跟他继续交往。男孩就对她恶语中伤、到处造谣,同学们议论纷纷。女孩始终包围在是是非非里,有苦说不出,越来越孤独。此时,另一个男孩来到她身旁,女孩又抓到一根救命稻草。可先前的男孩竟然告诉这后来的男孩:女孩作风有问题。于是,第二个男孩也离开了。
高二以后,女孩的学习一落千丈。
女孩哭着说:“我也想学习,但一想到那些,就没办法安心。现在,我终于下定决心,必须离开原来的学校,到您这里学习。只要您在我身边,我就可以做得很好。王老师,您能保护我吗?我的这些经历,只敢对您一个人讲;说出来,我觉得舒服多了。”
我问她:“你没有对父母讲过吗?”
她摇摇头:“没有。有一天,我刚说有一个男孩喜欢我,就被他们劈头盖脸揍了一顿。以后,我再也不敢开口了。王老师,您相信吗?我好几次都想自杀了。”
我看着女孩哭得差不多了,安慰她:“你来这里学习,我会收下。把你的爸妈叫进来,我跟他们聊一会吧!”
我问这对夫妇:“你们知道孩子高中三年过得愉快吗?你们了解她都在想些什么吗?”
妈妈说:“这孩子高中三年成天愁眉苦脸的,也不知道她都胡思乱想些什么?净那些事。”
我问:“什么事?”
“我们也不知道啊。有时看她哭哭啼啼,问她也不说。”
我生气地说:“你们怎么问的?是不是有一次她刚说了个头儿,你们就揍了她一顿?”
爸爸不好意思地说:“是呀。我一听,小小年纪男男女女的,不好好学习,什么乱七八糟的!皮带就上来了。”
我继续说:“你们太糊涂!孩子整整三年都不开心,你们就不问一句‘为什么’?就不找找自己身上有没有问题?孩子好几次想自杀,你们知道吗?你们这是要把孩子逼上绝路啊!”
两位家长这才一个激灵地坐直了:“她自杀干啥?”
我毫不客气:“那得问你们!”
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在感情的漩涡中难以自拔,只有父母可以帮助她,可偏偏父母什么都不知道。他们不仅无知,而且冷漠:火上浇油,在伤口上撒盐,甚至拳脚相加。这个节骨眼上,最容易出现悲剧。
这就是严厉的暴力。
许多父母为自己的过失申辩:“我也是为了孩子好啊!我是爱之深,责之切!”
但是,我要说:“爱孩子是一只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家长们不必因为孩子不理解,就觉得自己多么委屈,关键在于你‘会不会爱’。”有的孩子在高中谈了三四个朋友,家长一无所知;有的孩子打架、洗钱,家长闻所未闻。有时候,我真的很震惊:这些家长成天干吗去了?一经调查,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莫名其妙的严厉。有些是冷暴力,一看到孩子就把脸拉得老长;有些是热暴力,一点不对就拳打脚踢。有些亲子关系破裂的程度,让我怀疑:那个十来岁的小人还是不是他们的孩子?
现在,有不少人批判溺爱。其实,溺爱和严厉只有一线之隔。家长不懂得爱的技巧,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转向社会去寻找情感安慰,这样下去,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
美国心理学家为幼猴设计了五种人造母猴,以此探讨母亲的拒绝会给孩子带来何种反应。第一种,让母猴偶尔吹出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